香港正步入老齡化社會,不少行業反映「請人難」。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廠商會)昨日表示,關注人力短缺問題持續困擾工商界,建議當局應擴大輸入外勞、採取更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以及加強職業專才教育,以填補人力和技能缺口。
廠商會會長盧金榮昨日表示,《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推算的十大人手短缺產業,包括創科、航空樞紐、國際貿易以及製造業等,反映香港有迫切需要,採取更進取的輸入勞工和人才引進政策,以配合社會發展需要,鞏固競爭力。
完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
他建議,特區政府因應創科及製造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持續增加,盡快擴大「人才清單」,例如可將「工業人才」分拆成為一個單列的類別,除了將原先隸屬於「創新科技」組別的智能製造、工業工程及ESG等人才歸入其中,還可納入工程師、技師、工匠、中試項目統籌經理、技術經濟管理,以及知識產權專才等本地亟需的實用型人才,以豐富本港的人才庫,助力香港傳統工業升級轉型及新興製造業的加快發展。
他認為,政府應繼續完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除了簡化申請程序、加快審批速度,亦應在輸入勞工的工資要求引入更大的彈性。同時,當局應檢視「特別計劃」的成效和本港其他行業的人力需求情況,加快步伐將「特別計劃」擴大至更多人力短缺的行業。
人才培育方面,盧金榮提出,本港應繼續加大對職專教育的投資,特別是對創科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人事顧問: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
人口老化為本港帶來挑戰。有學者認為,政府已提出一系列措施,除了培育本地人才,積極招攬外地人才,為經濟發展作貢獻。有人事顧問坦言,延遲退休年齡將會是大勢所趨。
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兼任教授何濼生昨日向《大公報》表示,必須繼續透過輸入專才和外地勞工,為本地勞動市場注入「生力軍」,舉例服務業可以借助科技,結合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系統,幫助日常運作,食肆餐廳引入電子點餐系統,安排智能機械人送餐,紓緩人手不足壓力。
何濼生坦言,65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將於四年後、即2028年持續增至28%,「事實上,現時運輸行業已經出現老齡化問題,情況在可見將來只會越來越嚴重。」
「公司請人,往往也希望聘請較年輕的,不過隨着人均壽命延長,可見將來勞動市場的人均年齡,只會越來越高!」合眾人事顧問公司總經理蘇偉忠認為,延遲退休年齡將會是大勢所趨。\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