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上水鄰近邊境投票站,數名選民手持卡通紙板打卡留念。\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我是第一次投票,年輕人更要關心社區發展。」今年20歲出頭的朱小姐,在昨日區議會選舉投票日,從屯門蝴蝶邨的投票站走出來,手上拿着投票後政府派發的心意卡。她是「首投族」,第一次在議會選舉參與投票,她認為投票是公民責任,所以今年特意登記做選民。同樣是「首投族」的黃小姐說,她所屬地區在今屆區選的候選人數較往年多,激發她投票的意欲。\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文、圖)
昨日萬里無雲,陽光普照。「第一次投票,感覺還不賴」,90後「首投族」黃小姐匆匆忙忙從屯門鍾屋村投票站走出來,準備往沙田大圍的區選街站當義工,呼籲年輕人踴躍投票。
年輕參選人多 激發投票意欲
黃小姐說,過往的議會選舉,她對投票的興趣不大,因為村子附近一帶的參選人數每年都很少,來來去去都是一、兩人,在沒什麼競爭的情況下,她有種「自己參與與否都不重要」的感覺。而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選出的區議員,很多是不作為,光有訴求,她說一年下來,莫說社區工作,連真人都未曾見過。
黃小姐認為,今屆區選多了很多年輕參選人參選,五光十色,氣氛也更熱烈,而且是良性競爭,令她感覺自己的一票顯得更加重要,「其實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選出來的都是希望能為社區做實事的,而不是花架子。」
「足足排了大半個鐘才到我投票,氣氛真的比想像中濃厚。」90後的林先生昨日上午9時多就到慈雲山的投票站投票,他說過去每屆議會選舉都參與投票,而且會細讀每一位候選人的政綱,看看哪一個的更有機會落實。今年,他的心水人選是在地區土生土長的候選人,「這個很重要,在區內成長的參選人,定必知道地區的『痛症』,更能幫到當區的居民。」
作為年輕人,林先生說,希望區議員能夠幫助年輕人加速融入國家及香港未來發展,「地區如果能夠多舉辦一些考察團,助年輕人北上,更多了解內地的學校、企業文化,很多時候年輕人不是不關心,而是不了解。」
「民生需要建設不要破壞」
「新選制之下,民生需要建設,不要破壞。」26歲的陳先生昨日到屯門蝴蝶邨的票站投票,他認為,區議會是為社會「把脈」、讓政府能夠「精確診症」的重要渠道。他並說,覺得今年區選的投票氣氛熱烈,「很多年輕人是希望社區有正面與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