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大醫學院的分析發現,乙型肝炎康復者在康復後出現嚴重肝病併發症的風險會隨時間下降。\大公報記者鍾怡攝
【大公報訊】記者鍾怡報道:本港約54萬人患有乙型肝炎,部分人可經藥物或自身痊癒,達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清除,成為乙肝功能性治癒(乙肝康復)者。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乙肝康復者在康復後出現嚴重肝病併發症的風險會隨時間下降,尤其是從未患上肝硬化的患者,年均風險由康復後首7年的0.14%,降至第8至12年的0.05%;惟患上肝癌的風險,卻未有降低。團隊建議康復者仍須接受長期監測,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病人。研究詳情已於國際醫學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刊登。
罹患肝癌風險未降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分析了2000年至2020年間,近萬名乙肝康復者數據。結果發現,乙肝康復者在康復後出現嚴重肝病併發症的風險會隨時間下降,以從未患上肝硬化的患者為例,年均風險由康復後首7年的0.14%,降至第8至12年的0.05%。惟乙肝康復者患上肝癌的風險,未有呈現隨時間愈來愈低的趨勢。另外,團隊亦發現年紀大、男性、血小板數量偏低和患有肝硬化都會影響乙肝康復者長遠的臨床表現。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黃麗虹建議,患者長遠仍需定期接受監測,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病人,如乙肝維持已屆50歲以上、男士和患有肝硬化。「我們會建議乙肝康復者多吃一年抗病毒口服藥,進一步控制病毒。」同時,院方亦正積極開發以乙肝康復為目標的新治療,期望在未來五至八年會有更多新型藥物出現。
乙肝康復者陳先生治療該病超過5年,剛康復約一個月。他稱,康復後他的生活習慣已完全改變,比如戒酒、保持運動等,並準時服藥。
另一乙肝康復者周小姐說,她至今已經治療了18年,得知自己康復的消息後,形容心情「好似中六合彩一樣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