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王義桅
美國瘋狂的關稅政策下,全球貿易格局或迎來重構。美國時間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公布針對全球的「對等關稅」政策。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包括加拿大、歐盟等多方提出強硬反制措施。而所謂的「對等關稅」,沒能執行太久就迎來了叫停。4月9日,針對全球的「對等關稅」正式實施,但在不到13小時內,美方就宣布已授權對不採取報復行動的國家實施90天的關稅暫停。
不僅如此,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4月11日晚宣布,美國聯邦政府已同意對智能手機、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免除所謂「對等關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右圖)近日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表示,應對美國關稅政策,不能完全寄希望於所謂「免稅」承諾,應當從金融體系層面入手,例如通過加強本幣與他國貨幣之間的貨幣互換機制、推動去美元化的結算體系、發展雙邊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路徑,助全球開拓貿易新天地。
王義桅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歐盟研究中心主任,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為耶魯大學福克斯學者、巴黎政治學院訪問學者、延世大學及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LB)訪問教授。
製造混亂
「通過製造規則混亂,奪取更多話語權。」
問:緣何美國突然打起「豁免關稅」算盤?
王義桅:美國部分政策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確定性」──今天這麼說,明天那麼說,甚至下一秒鐘可能又會改變說法。其目的可能是製造混亂、製造不確定性,從而實現恐嚇目的,企圖破壞全球貿易規則。某些時候,美國政府的形象有點像「政治拆遷戶」,把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給拆掉重建,使得美國佔有更多優勢。歸根結底,美國已無法在原有全球化規則下繼續一家獨大,他想通過製造規則混亂,奪取更多話語權。
所以,美國政府此舉表面上是全面施壓,實際主要目標是小部分國家。企圖讓這些國家變成「釘子戶」,讓世界各國孤立它們,同時誘導其他國家「息事寧人」,甚至「禍水東引」。比如部分國家為了自身利益選擇對這些國家保持距離,這在本質上是一種綏靖政策。美國不僅是對目標國家加稅,也對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加稅,堵死了外國企業轉移投資的路徑。被針對的國家或地區顯然也看清楚這一點,這也是它們強硬回擊的原因,一旦示弱只會讓美國變本加厲。
試探對手
「美國是不願接軌全球化的『釘子戶』。」
問:全球醞釀反制,美國「抗壓能力」有多大?
王義桅:對美國國內的影響實際上是很明顯的,從三大指數特別是科技股下跌的表現都能看出來。美國的建制派也在趁機表達反對,以中期選舉等為籌碼表達不滿。但在特朗普的敘事裏,這些都是必要的代價,是值得承受的。因此,「對等關稅」政策,不光是美國和世界的博弈,也是美國國內建制派和反建制派的博弈。對其他國家而言,重要的是認清誰才是全球化的真正障礙者。美國才是不願接軌全球化的「釘子戶」。
目前來看,美國方面可能是在觀察各國對其政策反應的「抗壓程度」,再一個個豁免,重新調整其供應鏈布局。但華爾街金融資本是否買賬,還是一個未知數,甚至已經有一些特朗普的鐵桿支持者也開始動搖。在這種內外壓力下,特朗普也需要戰略緩和。對於中國來說,也要統一戰線,穩住國內的情緒和信心,這也是我們當前正在做的。
轉移矛盾
「緩衝再緩衝最後把事情糊弄過去,都是一貫操作。」
問:90天緩衝過後,局勢如何發展?
王義桅:所謂緩衝實際上就是安撫情緒、轉移矛盾,給特朗普消消火。先緩衝90天,後面再緩衝90天,或許慢慢就不了了之了。從以前的情況來看,緩衝再緩衝最後把事情糊弄過去,都是一貫操作。
實際上,特朗普或許才是那個壓力最大的人,他有時間限制。執政100天、明年建國250年、後年中期選舉,都是會面臨壓力的節點。對於很多國家來說,即使有報復措施也很難動搖美國政府,對美實行「零關稅」也不足以真正解決問題。畢竟有七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面臨「對等關稅」,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或者把禍水引向別處,避免被裹挾進美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正面衝突當中,這可能是大部分國家的心態。
最壞打算
「部分國家之間很可能走向脫鈎,這就要求我們做好最壞的打算。」
問:面對美國霸凌,各方能鐵板一塊?
王義桅:未來的全球貿易將不可避免地朝着區域化方向發展。部分國家之間很可能走向脫鈎,這就要求我們做好最壞的打算。深耕國內大市場,強化與周邊國家的合作,積極推進區域化安排。在這一過程中,東盟和歐盟等強調規則、秩序與制度設計的經濟體,將成為我們合作的重點對象。
何去何從
「美國有人力、物力、財力來查每一個零部件的製造來源嗎?實際上這很難做到的。」
問:全球產供鏈何去何從?
王義桅:在全球供應鏈高度複雜的現實下,美國有人力、物力、財力來查每一個零部件的製造來源嗎?實際上這很難做到的。威脅、嚇唬、分化,這就是美國政府典型的談判策略,讓人們琢磨不透。在我國發布的《關於中美經貿關係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上已經明確提到: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是國際貿易的基石,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
美國政府的做法,短期內可能得到一定的好處,長期來說是不可持續的,尤其是在美國國內經濟承壓的背景下。如果經濟搞不上去,如何「讓美國再次偉大」呢?對中國企業出海來說,必須做好最壞準備,同時尋求其他路徑,比如通過多市場分散等方式化解風險。
另闢蹊徑
「應對貿易衝突,不能只在『貿易對貿易』層面。」
問:面對美國關稅大棒,能否反守為攻?
王義桅:在應對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時,不能完全寄望於所謂的「免稅」承諾,這些政策往往存在不確定性,甚至伴隨隱性壁壘。真正有效的應對策略應當從金融體系層面入手,例如通過加強本幣與他國貨幣之間的貨幣互換機制、推動去美元化的結算體系、發展雙邊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路徑。應對貿易衝突,不能只在「貿易對貿易」層面。
轉型契機
「全球貿易正加速朝向雙邊協議和區域性合作機制轉型。」
問:全球貿易如何走出困局?
王義桅:從目前來看,美國的策略可以理解為一邊對其他國家或地區施壓,一邊在其國內自我宣傳,通過製造談判成果來向選民交代,在國內塑造「談判有成」的形象。但隨着壓力不斷加碼,特朗普也面臨來自美國國內的壓力,包括美國電子商務、科技企業以及華爾街。一旦壓力反作用到金融市場,接下來會可能通過影響美聯儲政策來試圖緩解局勢。最終,美國政府可能期待的是其他國家或地區主動打來電話達成妥協,從而讓他可以宣稱「別國退讓了,我贏了」。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談判行為,各方最終都需要外交層面的策略妥協來化解衝突。
至於國際貿易的整體趨勢,我認為未來的主流方向依然是自由貿易,但原本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系在現實中會越來越受到挑戰。由於多邊機制效率低、協商難度大,再加上美國本身不斷在其中製造阻力,全球貿易正加速朝向雙邊協議和區域性合作機制轉型。這種變化將成為未來國際貿易格局演變的一個關鍵趨勢。
資料來源:時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