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七日談(北京篇)/為什麼稱「自己也是百姓」\葉 梅

時間:2025-05-09 05:02:04來源:大公报

  圖:高以永史料陳列館位於浙江嘉興竹林村。

  有時候,你會猛然覺悟歷史的提醒,就像一道鞭子,在用力抽打人的靈魂。但若是皮太厚,也可能不會覺察。這是走進秀美的浙江嘉興竹林村,讀到一副對聯時想到的。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康熙年間,出生於竹林高家埭的清官高以永在河南內鄉縣衙為官之時,將自己撰寫的這副對聯高懸在縣衙三省堂兩側,時刻提醒自己,既是百姓,又是地方倚重之官吏,不能欺侮百姓,不能不作為。他的清廉之名不脛而走,並傳至後世,這副對聯被後人稱作「兩行古楹聯,一部為官箴」,寥寥四十四字,似有千鈞之力。

  而家鄉人知道,高以永的清廉並非無源之水,而是來自竹林高氏家族的世代家風。

  高氏家族在明、清兩朝都是嘉興府境內知名望族,從明朝初,高氏始遷祖高遜志,至清朝嘉慶年間高士敦,高氏一門官居正七品以上者有十九人,僅知縣就有七位,關鍵還在於個個都是清官,高以永的曾祖父,曾在萬曆年間任南陽府葉縣縣令,高以永自幼天資聰穎,其父母在嘉興府尋找名師,以永得以受教,詩書皆通。高氏家風被稱作「忠孝世澤、代有賢人,勤政愛民、清白共守」。

  走進竹林村頭的「高以永史料陳列館」,這院落裏外兩進,端莊小巧,踏進大門不久,恰有一束光射進窗來,頓覺熱能裊裊升起,光焰氤氳,整個空間瀰漫着肅穆的氣息,讓人內心變得沉靜。在此我們得知了高以永和他的家族一些歷史記載。

  令人格外驚佩的是,清官高以永有一位好妻子,也是一位好母親,給後人傳下了好家風。其妻蔣氏十分賢德,娘家父母也是讀書人,出嫁之前為她準備了嫁奩,但世上不太平,寇賊四起,嫁奩盡失於兵士,父母要為蔣氏重新置辦,但蔣氏卻感恩不受,說父母的家園都沒有修復,怎麼還能為女兒再辦嫁妝呢?自從嫁給高以永為妻之後,丈夫在外為官,蔣氏自在家中率婢女針線紡織,以補家用,並叫兒子帶信給丈夫:「家中粗可自給,請汝父勉勵清操,勿以為念。」高以永在外為官十四年,蔣氏在家中安貧如故,從未向丈夫有任何索取。《竹林八圩志》中稱蔣氏「博通經史,識見宏遠,遙決時事,深中情理,有非鬚眉男子所能及者。生長華胄,不事紛靡。」後誥封宜人,為五品命婦。

  這位賢德的母親雖然出身於富貴之家,但一生保持質樸和清醒,有見識,所謂「生長華胄,不事紛靡」指的就是生在富貴之家,卻不貪婪,不奢華,不炫耀,她與丈夫一起為兒孫樹立了良好的家風,讓後人仰之、習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受益無窮。聯想現實社會中許多為官之人,或許也曾想做個清官,但架不住後院起火,加之管教不嚴,任家眷狐假虎威,借勢搜刮不義之財,盡做些傷天害理之事,結果是牽連得這些官員也墮進腐敗的泥潭,到頭來只落得鋃鐺入獄,妻離子散,可悲下場。

  再看這寧靜的白粉牆上,書寫着高以永的對聯,似箴言,又似重錘,每一個佇足凝視者的心靈無不受到撞擊。「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透過字裏行間,一時間彷彿穿越時空,看到那個身着官服的身影,正立於縣衙三省堂前,眼神中滿是莊重與自省。他深知,自己雖身為官吏,肩負着一方百姓的信任與期望,但究其根本,也是百姓中的一員。這雙重身份,既是榮耀,更是沉甸甸的責任,絕不能有絲毫的懈怠與傲慢,不能辜負百姓的供養,更不能欺壓百姓。在其位,就要謀其政,盡己所能為地方百姓謀福祉,保一方安寧。

  二○一三年十一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菏澤視察工作,在同菏澤市及縣區主要負責人座談時,特意援引了高以永的這副對聯,以古鑒今。家鄉竹林村人將高以永的品格讚為「竹林清韻」,與竹林村名相得益彰。竹林,素來以挺拔堅韌、清雅高潔的形象示人。事實表明,古人留下的精神財富,高以永及其清廉、有所作為的家風,就如同那片蒼翠的竹林,在歷史的淘洗之中,成為竹林村不斷生長的精神氣質。

  這些年裏,「千萬工程」不斷推進,竹林村幹部們以高以永為榜樣,既要一心為民,又要時刻清醒自己也是百姓,他們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民的需求和困難,肩並肩地一起着手環境整治和鄉村發展。在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又深挖歷史文化資源和民俗風情,舉辦了「高以永杯」全國楹聯大賽,以「清廉」為主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楹聯愛好者踴躍參與。不羨綺羅誇錦繡,唯憐皂履踏風霜。言之有物的楹聯作品,不僅讓更多人了解到竹林村的歷史底蘊,並讓更多人潛移默化地得到了「清廉」的薰陶。

  夜幕降臨,明月高懸,恰是月圓之時,銀盤大的月亮給這無邊的竹林和水面披上了一層銀色的外衣。不由試想月光下,那一身清廉的高以永也曾行走在這水鄉小徑上,他布衣皂鞋,胸中一股正氣,即使夜晚,也自帶光芒。後世為官者有幾人參悟得透,無論身處何位,都不應忘記自己的本源,以人為本,為民作主,唯有對百姓的敬畏與感念,才能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養就得一股「竹林清韻」。

  在那幢白牆紅瓦的陳列館裏,牆上有一幅書法:「濯惡清姿誦今古,清廉無墨賦清詩」,沒有標明是誰的詩和書法,但讓人端詳品味良久。這竹林村,歷史與現實,生態與文化相互交織,使得這片江南水鄉,自有了別樣的景致和韻味。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