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民建聯多名立法會議員希望政府訂立「告別劏房」路線圖。/大公報記者邵穎攝
【大公報訊】記者邵穎報道:住房問題長期困擾港人,據統計處數字,全港有近21萬人居於9萬多個劏房單位內。民建聯與工聯會昨日分別舉辦會議,聚焦過渡性房屋供應、劏房質素等問題。現場有劏房戶哭訴苦等公屋6年未上樓,感到「心好攰」。出席會議的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強調,政府有堅定決心,但當前過渡性房屋的土地仍不足,不可隨意承諾。
劏房戶:等六年 心好攰
在民建聯舉辦的「告別劏房」圓桌會議上,多名立法會議員均指出,政府缺乏「告別劏房」的路線圖,且一直未有提出減少劏房數目及實現三年公屋上樓的時間表。
出席會議的林女士,一家三口租住深水埗一處120平方呎的劏房有7年,全家月入15000元,租金約為5000元。「想有一個地方畀小朋友成長好少少。」她哽咽道,自己已輪候六年多公屋,現時疫情間返工時間減少,家庭收入下降,冀政府能考慮優先編排過渡性房屋。
陳帆回應表示,政府會考慮為輪候時間久的家庭優先提供過渡屋,並結合具體家庭,做到「以人為本」。他對林女士說,深水埗目前有過渡性房屋正接受申請,林女士亦可找民建聯深水埗區議員協助。對時間線問題,他則表示,「唔可以講得太過實質」,承認過渡性房屋的數量仍有不足,指出增加過渡性房屋需透過民間力量、商界資源及政府政策共同解決。
在工聯會會議上,多名劏房住戶指當前住屋環境惡劣。任職飲食業散工的關女士居於西灣河不足100平方呎的劏房,近幾日風球接連侵襲,居屋竟出現整個假天花塌下的情況,「業主遲遲未答覆,唔知何去何從」。她坦言自己收入微薄,難覓其他劏房,現時是「完全無家可歸」。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强認為,許多劏房位於年久失修的舊樓,滲漏情況普遍,打風只是加速石屎剝落的情況。他認為,業主應承擔維修責任,安排租客在維修期間的住宿,希望政府參考早年徙置區和臨屋區的做法,加快興建和量產過渡性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