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跑到15、16K(公里)的時候,已經很疲倦,但都要堅持下去,不可以放棄。」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對大公報記者說。
聶局長愛長跑,但他講的並非真的馬拉松長跑,而是比喻推廣接種新冠疫苗。接種計劃推展至今七個多月,現時陷入接種率以每日0.1%緩慢增長的「樽頸位」。
這位推行接種計劃的總舵手,憑着馬拉松精神一步一步前行,預計下月底有望達到七成接種率的階段性目標。
至於社會近日熱議為打第三針科興加強劑,聶德權表示,會爭取本月底或下月初交代安排,未必人人都需打第三針,接種中心數量明年可能大幅減至單位數。\大公報記者 梁少儀、王亞毛、常彧璠、馮瀚林(文) 文澔(圖)
截至昨日,本港第一針接種率只是67.5%。聶德權表示,12至19歲學生有70%人已打針,20至59歲年齡群組接種率也已超過77%,即是大部分工作人口都已打針,接種率增長速度與幅度都有限,現時每日只有大約5000人打第一針,接種率每日只增長0.1%。若按這推算,要達到七成接種率,還需一個多月時間。
60歲以上長者整體接種率目前只有約47%,要推高接種率,必須有更多長者打針。聶德權說,「很多老人家其實是想打針的」,但因為要預約、行動不便、擔心身體狀況不適合、子女因為擔心而反對等原因,遲遲未接種,所以政府過去兩個月推出多項措施,包括所有疫苗接種中心提供即日籌;在公立醫院開設接種站,並將增至七間醫院;在地區推行一站式健康講座,提供一對一的醫護諮詢服務,然後即場打針,至今已在14區推行。
下一步計劃推出流動接種車,由醫療集團承辦,爭取下月試行。有架車在那裏擺幾日,就可讓未打針的人有個方便的地方打針。
聶德權還向記者透露下一步大計——推出流動接種車,由醫療集團承辦,爭取下月試行,去不同地區,提供多一個方便打針途徑,「有架車在那裏擺幾日,就可讓未打針的人有個方便的地方打針。現在的疫苗接種日,都要找個社區會堂,要擺好櫈,找好醫生,做安排,有架流動車基本上就可以做好了。」
本港早前討論為已打兩針滿六個月、抗體水平下跌至很低的人接種第三針加強劑,世衞專家組近日亦建議,為完成接種科興或國藥疫苗的60歲及以上人士打第三針。
對於本港接種第三針的部署,聶德權說,科學委員會將開會檢視並提出建議,相信本月底或下月初會有較清楚的看法,預計可能是優先為60歲或以上的長者、免疫系統較弱、高風險暴露群組例如醫護打第三針,屆時將按專家建議與政府決定,落實第三針接種安排。
聶德權表示,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可以為最大量人接種,但由於第三針不是「全覆蓋」接種,接種中心數量可大幅減少。考慮到現已打兩針的長者也有80多萬人,而據他所知,有一批12至19歲學生在等待科興接種年齡降低後便打針,所以接種中心仍需維持一定數量。
全港21間接種中心提供第一針接種服務至11月底,並運作至今年底,聶德權預計,接種中心明年可能減至單位數,具體有待評估後公布。而私家醫生診所繼續提供接種科興的服務。
我對疫苗接種計劃有三點體會:第一是要有細緻規劃,第二是要靈活應變,第三要切合市民需要,對症下藥地提供方便的打針途徑。
新冠疫苗開始接種至今,經歷過接種數字因為負面消息下跌、復必泰疫苗暫停接種等,政府要不斷「變招」應對。聶德權說,疫苗接種計劃就像一場馬拉松賽事,他有三點體會:第一是要有細緻規劃,事前做好準備或安排;第二是要靈活應變,例如由優先為長者接種,「轉戰」推動工作人口打針;第三要切合市民需要,回應市民訴求,對症下藥地提供方便的打針途徑。他體會到政府不論推行什麼計劃,不能只看行政方便,要看市民實際需要什麼。
本身是馬拉松跑手的聶德權說,他主要跑半馬,「當跑到15、16K(公里)的時候,已經很疲倦了,但仍要堅持下去,不可以放棄,一步一步地完成。我會繼續秉持着跑步的精神,堅持下去,而且周圍很多人做支援和啦啦隊。」
被問到社區疫苗接種中心預計最終保留至何時,聶德權反問,「你知不知道全球疫情什麼時候會結束呢?這也是另一個要應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