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政府在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中,若採用特朗普過往的商業策略,勢必失敗。\AI製圖
特朗普的從政起點就是美國總統,鑒於其內政外交經驗的一片空白,勢必將過去的商業理念帶入到日常工作。其中既有安排下屬相互制衡的「辦公室權術」,亦有外界津津樂道的「交易的藝術」。但他引以為傲的談判手腕,其實存在重大的缺陷。
自特朗普首次入主白宮以來,《交易的藝術》(The Art of the Deal)一書就被外界拿來反覆研究。但作為自傳體著作,內容多有主觀美化之嫌,所總結的交易心得也遠談不上是「藝術」,不過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筆者將之比作舊社會京津兩地混混,「跳寶案子、吃倉訛庫」的伎倆。(詳見4月10日B5版「關稅戰:中國有後招 美國無贏牌」)
然而,所有的個體都是其過去經驗的總合。《交易的藝術》的寶貴之處,在於完整地記錄了特朗普初入商海的歷程,這也是塑造他價值觀念與談判技巧的重要階段。
特朗普早期幫助父親管理旗下物業,負責解決租金拖欠問題。在此過程中,他逐步摸索出一套「軟硬兼施」的談判策略:親自面談製造壓力,利用心理優勢佔據主動,先是強調不合作的嚴重後果,再根據對方反應調整方案,是採取法律途徑抑或寬限日期。
縮減逆差 得不償失
目前看來,特朗普在關稅戰中忠實地遵循了上述流程,但貿易談判不同於業主收租,他的慣有認知造成了兩大誤區。
首先是對全球化下貿易赤字的理解。特朗普認為,美元係國際貿易中的關鍵「公共用品」,而附帶成本全部由美國獨自承擔,造成了嚴重的貿易逆差與財政赤字。這一觀點後來被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系統化與理論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海湖山莊協議》。
在特朗普眼中,美國為全球提供了住房(美元/美債),現在水電費用都在上漲,業主(美國)也財務緊張,理應面向租戶(他國)提高租金(關稅),這樣才能繼續維持國際貿易的正常運轉。
但這種想法顯然有失偏頗,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只體現在商品貿易領域,其服務貿易對於多數國家都是順差,這是比較優勢下國際分工的結果。以中國為例(見圖),美國對華的服務順差在2018年達到頂峰,這也是首輪中美貿易戰的開端。其後中國對美國的商品出口下滑,美國對中國的服務順差也隨之回落。可見,商貿順(逆)差與服貿逆(順)差本是一體兩面的。
提高關稅 自食惡果
更不用說,美國金融發展就是建立在商貿逆差之上的。筆者此前多次撰文指出,美國的貿易順差國積累了大量的美元儲備,又會通過投資美債等資產,最終回流美國,形成美元大循環,支撐了美股長牛和消費繁榮。如今特朗普追求貿易平衡,美國股債匯三殺屬於正常反應。
其次是對各國關稅談判的策略。特朗普以前收租時屢屢得手,蓋因業主與租客之間實力懸殊,他充分利用了信息不對稱,盡最大可能榨取「消費者剩餘」。特朗普通常都是速戰速決達成協議,讓租客來不及尋找下家,造成賣方壟斷的假象。
但在今次關稅戰中,美國這個最大消費國遭遇到中國這個最大生產國的狙擊,不得不將關稅落地時間延長90天。大家進入到多方動態博弈階段,包括美國與非華國家談判、中國與非美國家的談判,中美兩國之間的角逐,以及美國國內政府與聯儲的拉扯。
在此背景下,第三國反而得到了待價而沽的空間,並不急於與美國擬定實質性條款,特朗普等同於喪失了議價優勢,隨着時間的推移,美國政府只會愈發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