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一點靈犀/罷工潮戳破再工業化「美」夢\李靈修

時間:2023-09-28 04:02:53來源:大公报

  圖:美國汽車工人近日發起罷工行動。 法新社

  年初以來,美國實業投資顯著上升,亦成為白宮重構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步。但眼下本土罷工運動已是此起彼伏,特別是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針對國內三大車企的抗爭,不僅將導致車型短缺及車價上漲,也使得「製造業回流」計劃蒙上陰影。昨日拜登更是趕在特朗普之前,跑去密歇根州表達對UAW的支持,成為歷史上首位參加罷工集會的美國總統。

  上一屆美國總統大選期間,UAW曾為拜登背書,但目前尚未表態支持哪位候選人,也是唯一未有「選邊」的主要工會。也因此,UAW成為了拜登與特朗普爭奪的票倉。二位提前進入拉票模式,齊齊「聲援」罷工運動,誓要與工人階級打成一片。但問題是,今年美國工資增速超過了通脹水平。對於製造業企業來講,勞動成本上升意味着「通脹紅利」的消失,「貨幣幻覺」破滅後必然會縮減產能、減少僱傭。美國連續幾任總統所鼓吹的「再工業化」,終究是大夢一場。

  美元升值拖累出口

  罷工一旦成為政治正確,製造業成本飆升只是時間問題。諮詢公司科爾尼上半年發布《美國製造業回流指數》報告,其中針對美國製造部門高管和CEO的調研顯示,幾乎所有行業都有超過80%的企業制定了未來3年內回流製造業務的戰略。但筆者此前撰文《棘輪效應下的美國罷工潮》指出,當前美國勞方的議價能力顯著提升,「工資─價格螺旋」相比以往具有更強韌性。在此背景下,重振美國製造業的夢想並不具備現實基礎。

  勞工成本長久以來都是困擾美國製造業的難題。畢馬威《2021年全球製造業成本調查報告》顯示,基於2012至2019年數據,美國製造業「初級成本」(包括勞動力、地租、水電、稅收和利率等)競爭力在17個被調查經濟體中排名倒數第四,不僅顯著落後於中國、馬來西亞等發展中經濟體,也不及加拿大、韓國及大多數歐洲國家。在此其中,勞工成本過高是最大的拖累項。

  而在聯儲激進加息的操作下,美元升值又會對製造業出口產生負面影響。據紐約聯儲報告(2015)曾作出測算,若美元匯率在一個季度內升值10%,將導致此後全年實際出口金額下降2.6%,但進口成本不會顯著下降,最終或將令淨出口對美國GDP的拉動下降0.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雖然美元升值會提高國內購買力,但出口競爭力下滑對製造業的衝擊更為顯著。

  自2008年次貸危機後,美國就已經喊出「再工業化」口號。從奧巴馬到特朗普,再到現在的拜登,每屆美國政府都會推出一攬子製造業利好政策。但事實上,製造業需求下滑是發達經濟體的普遍現象,甚至可以被看做是一種經濟規律。

  金融繁榮擠出實業

  研究表明,19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居民在收入增長的同時,會主動增加非商品消費佔比。譬如,美國的耐用品消費佔比,由2003至2006年平均的12.9%下降到2010至2019年平均的10.5%。商品消費需求的下滑,與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基本脗合。這表明,「去工業化」並非製造業發展失敗的特徵,而是經濟成功發展的自然結果。

  此外,金融業的繁榮也會對實業產生擠出效應。一方面,由於美國金融行業的薪酬水平更高,製造業企業在人才爭奪戰中處於絕對劣勢。截至2019年,美國金融業平均薪酬高出製造業30%。另一方面,美國上市企業過於關注短期資本回報最大化,導致了長期投資不足:2009至2018年期間,標普500成份公司將91%的淨利潤以股票回購或股息的形式分配給了股東,這也導致用於研發、設備投資和流程優化的資金比例十分有限。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