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改變了人們很多生活習慣和衞生標準,勤洗手、勤洗衣、勤抹窗、勤拖地……這些有助抗疫的防護措施,點點滴滴都離不開水。據水務署統計,香港的總食水用量,已從疫情前二○一九年的九點九六億立方米,上升至二○二二年的超過十億立方米,達到十點六六億立方米,短短三年間上升了七千萬立方米。
三面環海的香港,由於缺乏天然湖泊、較大河流及充裕的地下水源,城市供水無法自給自足。目前香港主要的食水來源,絕大部分來自廣東省的東江供水,小部分來自天然集雨區收集的雨水。新增七千萬立方米的食水用量是什麼概念?特區政府斥資九十一億港元、正在將軍澳興建的海水化淡廠,全年食水產量只有五千萬立方米。換言之,最近三年新增的食水用量,已把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的全年產能消弭於無形。
在香港食水總用量中,非住宅用水佔比約四成半,幾近半壁江山。為提升用水效益,水務署與環保促進會在去年首次合辦「商約」惜水運動,吸引六百二十四家工商機構參與。在為期一年的時間,參與的工商機構的總用水量減少百分之五,約五十萬立方米。不要小看這節約下來的百分之五,水量可裝滿二百個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
年長一些的香港市民,恐怕都難忘從前的「制水」歲月。由於降雨量減、水塘儲水不足,香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實施限量用水措施,俗稱「制水」,最嚴重時每四天供水一次,每次四小時……當年香港還舉辦以「慳水」為題的標語創作比賽,冠軍標語是「無時點滴貴,有時莫盡洗」。
有賴於一九六五年啟用、多年來三次擴建的「東江深圳——香港供水工程」,確保東江之水源源不斷地穩定供港,讓香港徹底告別了「制水」之痛。但珍惜食水,飲水思源,慳水惜福,仍然是香港社會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