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樸散為器/小鎮「985」青年\馮愛枝

時間:2022-10-05 04:24:38來源:大公报

  近日,一份機構基於跟蹤數據發布的二○二二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稱,在疫情等因素影響下,內地畢業生企業就業率呈下降趨勢,考研究生、公務員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其中不少「985」高校(內地三十九所最高水平大學)畢業生通過「選調」湧入縣城做公務員,和普通高校畢業生「爭飯碗」。聯繫今年出現的熱詞,「小鎮做題家」埋頭苦讀,名校畢業後終於成為了「小鎮985青年」,可謂「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在內地,對於「985」畢業生來說,每年的「選調」考試是一個保底的選項。作為公務員錄取方式其中的一種,選調生是組織部門有計劃地從高校選調品學兼優的應屆大學生到基層工作,在考錄計劃上實行「計劃單列」。因為中央和省級機關招收的選調生比例極低,不少「985」畢業生開始選擇湧進縣城。

  一個小學同學從北京一所重點高校畢業時,選調到了老家所在城市的一個街道辦事處,第三年即依照選拔規定升為「副科」,這在地方相當於「副鄉長」級別,已經夠得上老家人關於「當官的」的界定。按照她的說法,自己所以選擇回到縣城,並非大城市已經不「香」,而是縣城壓力相對較小,「北上廣一張床,抵得上縣城一套房」。其次,「985」畢業生在縣城很多人都會高看一眼,在工作中也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機會。再者,還是大城市雖繁華但太「卷」,小城市競爭少有它的安逸和穩定。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作家柳青在《創業史》中寫道。人生每一步都至關重要,但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我想起另一位作家的選擇。一九八四年,蘇童從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時沒有選擇留在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而是到了南京藝術學院當輔導員,一年半後才到《鍾山》雜誌當了一名編輯。再看自己的選擇,蘇童覺得在當時是「莫名其妙」的,但事實證明當初的選擇是對的,因為他說:「我一直喜歡我的居留之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