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要闻推荐 > 正文

暑假親子好去處 來一趟香港抗戰深度遊

時間:2025-07-28 13:43:13來源:大公報

  圖:暑假親子好去處 來一趟香港抗戰深度遊

  港九新界,山山水水,遍布着一個個紅色足跡:

  在香港新界元朗,有一座客家大屋「適廬」,抗戰「文化名人大營救」時成為重要中轉站;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前身,是「香港抗日一家人」羅氏族人的祖業;80年前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電台舊址,設在烏蛟騰村附近的石水澗村……

  西貢,一座座的歷史古廟:蠔涌車公古廟、糧船灣天後廟,十四鄉官坑七聖古廟……都成了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抗擊日寇的根據地,當年英勇的戰士們神出鬼沒,令日軍聞風喪膽。而黃毛應村玫瑰小堂,更是港九大隊成立的地方。

  沙頭角烏蛟騰、西貢斬竹灣,分別矗立着抗日英烈紀念碑,紀念抗戰期間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先烈與無名英雄,這些均列入了《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儘管歲月流逝,許多香港的抗戰足跡已日漸湮沒,但是日軍侵略的殘暴罪行,抗日英雄保家衛國的事跡,年輕一代不能不知。大公報記者深入發掘香港的抗戰史跡,這個暑假,各位讀者不妨來一趟香港抗戰深度遊。\大公報記者 李清 陳樂

  塵封教堂隱藏抗戰歷史

  港九大隊在西貢玫瑰小堂成立

  1942年2月3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港九大隊在西貢黃毛應村的天主教教堂玫瑰小堂正式成立,1943年12月2日,改稱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港九大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香港淪陷期間唯一的成建制抗日武裝部隊。在三年零八個月的鬥爭中,港九大隊參與秘密大營救;創造性地開展城市和海上遊擊戰,勇敢打擊日本侵略者;積極營救英軍俘虜和多名盟軍飛行員,併為盟軍轟炸日軍在港軍事目標提供重要情報,贏得國際反法西斯陣營的讚譽。

  地點 新界西貢黃毛應1號

  特色 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物

  八路軍駐港辦事處隱於中環

  經營茶葉生意 掩護抗日鬥爭

  1938年1月,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成立,隸屬於中共中央長江局,下設宣傳、僑務、交通、機要、通訊等部門,廖承志為主要負責人,潘漢年參與領導,連貫主持日常事務。辦事處設在皇後大道中16-18號太平行2樓,對外掛出「粵華公司」的招牌,以經營茶葉生意為掩護。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卓有成效地開展抗日宣傳和統戰工作,積極協助中共廣東地方組織發展華南抗日武裝,接收並轉運海外捐款捐物,輸送專業技術人員和華僑青年回國參加抗戰。

  地點 中環皇後大道中20-20B號(原16-18號)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電台遺址

  村民保護遊擊隊 寧死不屈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電台遺址位於新界沙頭角石水澗村。當時,村內只有一戶林姓人家,大小房屋合共五間。電台的運作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林戊、林傳叔侄二人擔任港九大隊交通員,負責保障電台人員的食宿、情報交換及護送工作。

  由於局勢日益緊張,東江縱隊政委尹林平指示電台隨部隊轉移,不得固定安置。1943年2月後,電台撤離石水澗村。然而,電台撤離後日軍在石水澗村發現遺留的電台廢電池及電線,遂對當時村中僅剩的居民、林傳兄長林生嚴刑逼問。林生守口如瓶、寧死不屈,拒絕向日軍透露遊擊隊半點消息,慘遭日軍殺害,壯烈犧牲,村中五間房屋也被日軍焚毀。1998年,林生被香港特區政府列入港九大隊115位抗日英烈名單,以紀念其貢獻。

  地點 新界沙頭角石水澗村

  烏蛟騰村港九大隊重要據點

  村民與遊擊隊共抗日軍

  烏蛟騰村是港九大隊的重要據點之一。日軍佔據香港期間,對烏蛟騰村及周圍村莊發動了大小「掃蕩」10餘次。烏蛟騰村民和遊擊隊一起抗擊日軍,保衛家鄉。1942年9月25日(農曆八月十六日),日軍包圍烏蛟騰村,強迫群眾交出自衛武器、供出遊擊隊員,村長李世藩、李源培挺身而出應對日軍。他們不懼日軍水灌、火燒和軍馬踐踏,堅貞不屈,身負重傷。日軍撤離後,村民全力搶救二人,李源培終被救活,李世藩則壯烈犧牲。

  為紀念抗日英烈,村民在旅居南洋華僑李源勳的倡議下,募集資金籌建紀念碑。1951年10月,一座小型的烈士紀念碑在烏蛟騰村外一處山坡下建成。碑高丈餘,碑底素白,碑頂鐫一顆紅星,星下有「烈士紀念碑」5個大字。碑座的碑石上刻有李世藩、李憲新、李天生、李志宏、李偉文、李官盛、王志英7位烈士芳名。村民自定農曆八月十六日為祭祀日,每年舉行謁碑儀式。

  地點 新界沙頭角烏蛟騰村

  特色 2015年8月,國務院將該紀念碑列入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日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沙頭角抗戰紀念館 展示港九大隊貢獻

  香港抗日一家人 一座老屋 一段歷史

  香港淪陷期間,沙頭角南涌羅氏家族為抗日作出了重要貢獻,全家有11人蔘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遊擊隊,人稱「香港抗日第一家」。沙頭角抗戰文物徑的起點,便是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即昔日的羅家大屋。該館是香港第一間抗戰紀念館,香港第一間集中介紹中共在香港歷史貢獻的紀念館,也是香港首個長期展示港九大隊歷史的國民教育基地。

  大哥羅雨中是港人組建的第一支民兵隊伍南涌人民聯防隊首任隊長,二哥羅汝澄更是引領東江抗日遊擊隊武工隊進駐沙頭角的第一位港人,他擔任過沙頭角中隊、西貢中隊中隊長和港九大隊副大隊長,三弟羅歐峰是海上中隊中隊長。

  大姐羅許月則是港九大隊大隊部交通站站長,她當年以沙頭角「大眾米站」作掩護,建立起由香港大埔至內地抗日遊擊區的聯絡線,隨着交通站工作的不斷深入,兩地聯繫日益順暢。

  地點 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3號

  特色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香港第一間抗戰紀念館

  蠔涌車公古廟 出了一位「神槍手」

  短槍隊據點 日寇聞風喪膽

  蠔涌車公古廟位於新界西貢蠔涌河堤旁,古廟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香港兩間車公廟中較古老的一間。抗戰期間,港九大隊沙田短槍隊以該廟作為據點。黃冠芳、劉黑仔麾下的沙田短槍隊多次在獅子山下、茶果嶺、牛池灣、大灘海、窩塘等地襲擊日軍,先後殺死日本特務東正芝及多名漢奸密探。1944年初,有「神槍手」之稱的劉黑仔帶領手槍隊偷襲啟德機場告捷,炸毀油庫和飛機一架,迫使掃蕩西貢、沙田的日軍退回市區,緩解了新界村莊的危機。

  廟祝:希望更多人認識這段歷史

  蠔涌一帶的鄉村遭受日軍多次掃蕩、姦淫擄掠,為村民帶來慘痛回憶,「這裏就是當年東江縱隊遊擊隊的據點。」60歲的車公古廟廟祝溫先生對大公報記者表示,少年時已聽過年長一輩的村民及母親講述當年遊擊隊的英勇事跡,「日軍當時經常來村裡大肆蒐捕遊擊隊隊員,強迫村民供出隊員,來不及逃走的村民會遭毒打。日軍又到處強姦村裡的婦女,有女子不甘受辱,選擇跳河或上弔自殺。有婦女因姦成孕,將生下的嬰兒焗死或拋入河涌,慘不忍睹。」

  「聽母親說,好多村民因目睹日軍的殘暴都參加了遊擊隊,父親當年為了逃命也加入遊擊隊,曾身挎駁殼槍回來探媽媽。」溫先生希望,有關方面可以在廟旁設立石碑,記述這段慘痛歷史,讓更多市民認識港九大隊的貢獻,厚植家國情懷。\大公報記者盛德文報道

  地點 西貢蠔涌河河畔

  特色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糧船灣天後廟守護海上中隊基地

  開展海上遊擊戰 切斷敵軍運輸線

  西貢糧船灣天後廟始建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抗戰期間,港九大隊海上中隊以該廟作據點。海上中隊前身是秘密大營救期間誕生的護航小隊。尹林平、曾生、王作堯等按上級指示,派遣隊伍分海、陸兩路開展營救工作。海路方面,抽調有航海經驗的「指戰員」,組成一支19人的護航小隊。護航小隊主要活動於北潭涌、企嶺下,負責護送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運送槍支彈藥等。

  1942年3月,大規模的營救工作告一段落。基於戰略上的考慮,港九大隊決定把護航小隊擴大為海上小隊,開展海上遊擊戰,以切斷敵軍海上運輸線。海上小隊代號「順風隊」,以糧船灣為海上基地,把天後廟作為據點。1943年6月,已有近百名隊員的海上小隊發展成海上中隊,代號「大華隊」,陳志賢任中隊長,林伍任指導員。中隊活動範圍由糧船灣擴展到大鵬半島。後來擔任中隊長的有羅歐鋒、王錦。

  地點 西貢糧船灣362約293號地段  

  特色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七聖廟戰鬥 譜寫抗日凱歌

  將立碑廟旁 紀念英勇奮戰

  位於西貢官坑的七聖古廟,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當年的七聖古廟附近只有幾十戶人家,居住了約百名村民,原本是個與世無爭的地方。1944年冬,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失利,盟國海、陸、空軍逐步向日本本土推進。為保住已佔領的香港,日軍在香港海域着意加強軍事建設,七聖古廟成為日軍拱衛九龍市區的要地。

  西貢中隊 痛擊日軍

  當年日軍為了掃蕩遊擊隊,在七聖古廟駐紮了約20人。為了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解救村民,港九大隊西貢中隊的10多名遊擊隊戰士偷襲日軍,惜遭火力強大的日軍擊退,隊員吳壽在衝進廟時,頭部中彈英勇犧牲,其他隊員未能及時搶回遺體,日軍把吳壽頭顱割下,懸掛於廟前的榕樹上,企圖威嚇遊擊隊員及村民。但日軍此舉,更激發遊擊隊英勇奮戰,後來將駐紮該處的日軍幾乎全部消滅。這場振奮人心的小戰役被命名為七聖廟戰鬥。該廟的負責人對大公報記者表示,周圍的村民都知道這場戰鬥,為了弘揚愛國精神,鄉公所近期已決定在廟旁立碑,紀念這段抗日歷史。\大公報記者盛德文報道

  地點 西貢北十四鄉官坑

  育賢書室 西貢中隊抗日據點

  徵募青年加入遊擊隊 保家衛國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西貢沙角尾村的育賢書室是提供俗稱「卜卜齋」的書塾教育。香港淪陷後,書室被港九大隊西貢中隊用作抗日據點。駐村的遊擊隊徵募青年村民入伍。新隊員除了學習基本的軍事知識外,還常在書室內唱誦《松花江上》《八路軍進行曲》《東江縱隊之歌》等歌曲,向青年群眾宣傳愛國思想、激發村民團結抗日,從而訓練生力軍蒐集情報。

  1945年8月,遊擊隊與沙角尾及附近村落的村民聯合發動軍事行動,迫使日軍撤離西貢墟。日軍潰逃後遺下的一批槍械收藏在書室,及後再上交東江縱隊駐香港辦事處。

  地點 西貢沙角尾村二巷1A號(不對外開放)

  特色 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