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要闻推荐 > 正文

香港藝文盛事貫穿全年

時間:2024-12-31 11:23:12來源:大公報

  歲歲年年,又迎來了年終盤點時刻。回望這一年,從3月的藝術月,到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成立,又到吸引眾多觀眾的「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展,再到下半年的首屆香港演藝博覽(HKPAX)、《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的出台,可謂盛事連連,可以用「豐沛」二字作為今年文化活動的概括。

  大公報記者 劉 毅

  1.《文創產業發展藍圖》公布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於今年11月底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着重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的產業化發展,涵蓋四個發展方向,並制定六大原則,共71項措施,作為一份宏觀的政策文件,提出文藝創意產業的願景、原則和發展方向,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

  當中提到將全面檢討現時資助藝團的制度,包括主要表演藝團、中小型藝團和粵劇的資助制度,以及表演場地的預訂分配製度,引入以表現和藝術水平掛鈎為標準的制度,讓具實力的中小藝團有上遊的機會。香港文化界對《藍圖》的出台表示支持,希望能夠盡快形成具體政策並予以實施。

  2.12項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公示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2025年度資助項目名單,其中香港特區有12個項目入選,包括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項目2項、小型劇(節)目和作品創作項目2項、美術個人創作項目2項、傳播交流推廣項目1項、藝術人才培訓項目3項、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項目2項。

  其中,香港舞蹈團的舞劇《武道》入選大型舞台劇和作品項目,香港畫家何紀嵐的畫作《香港格式》入選美術個人創作項目,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音樂劇《大狀王》巡演入選傳播交流推廣項目,香港理工大學的「數字藝術展覽管理人才培訓」入選藝術人才培訓項目等。

  3.藝術三月彰顯影響力

  3月是香港的藝術月,整個城市沉浸在藝術氛圍當中。

  備受矚目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Art Central、ComplexCon的舉行,裝點藝術之月。其中,巴塞爾藝術展現場人潮湧湧,入場人數達7.5萬人,彰顯世界級藝術盛事的魅力。

  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以及亞洲影視娛樂論壇一連四日在會展中心舉行,吸引來自逾25個國家及地區、超過750家參展商,並組成30多個地區展館,包括首次參展的湖北、印尼和澳門。

  「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2024」作為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國際文化峰會,一連三日的活動,吸引超過1000名來自世界各地藝文機構的翹楚和業界領袖參加,共襄藝術盛事。此外,香港各大拍賣行紛紛舉行春拍,香港蘇富比成交總額達36.4億港元、佳士得成交總額達23億港元。

  4.多項活動紀念金庸百年誕辰

  今年正值金庸誕辰100周年,「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江湖盛滙」通過一繫列跨界合作,融合文化、藝術、創意及教育活動,向世界展示香港獨特文化體驗。是次展覽的場內設計成《射鵰英雄傳》的蒙古包,展出由雕塑家任哲創作的10尊金庸角色人物雕塑,包括小龍女、楊過、滅絕師太、周伯通、胡斐、范遙、完顏洪烈、金輪法王、成吉思汗、郭靖。

  香港文化博物館今年特別舉行「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任哲雕塑展」。任哲以獨特的雕塑形象、精湛的造型能力,加上豐富的想像,將22位金庸筆下的人物從平面世界中解放出來,更配合由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得主、藝術家黃宏達及其團隊所創作的多媒體體驗,引領觀眾深入金庸的武俠世界,展覽吸引數以10萬計的觀眾到場參觀。

  5.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成立

  今年3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舉行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活動啟動儀式,宣布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弘揚辦),專責策劃推動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活動、交流和合作,宣揚中華文化。

  「弘揚辦」推出的首項重要的品牌項目,即第一屆「中華文化節」,文化節匯聚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項目,包括「中國戲曲節」精選劇目、獲國家藝術基金肯定的本地優秀作品、與多個文藝組織合作舉辦的音樂、舞蹈及跨媒體演出、電影、展覽、講座、藝人談、大師班等,還有特別適合青年參加的活動,包括學校巡演和「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

  6.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揭幕

  今年9月,香港海防博物館正式改設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重點介紹抗戰歷史。現時有四個與抗戰有關的展廳,分別是「聲影說抗戰」「日軍侵華·攜手抗敵」「日軍侵港」及「抗日遊擊隊與敵後活動」,四個展廳將組合命名為「抗戰主題展覽廳」。首個抗戰專題展覽「攜手抗敵:東江縱隊在深港地區的抗戰活動」講述東江縱隊於深港兩地的抗戰事跡,以紀念深港人民共抗外敵,團結奮戰的艱苦歲月。

  7.西九凸顯文化地標優勢

  西九文化區繼續發力,凸顯文化地標優勢。所舉行的大型展覽,令人目不暇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今年先後舉行「圓明園──清代皇家園居文化」展覽,這亦是香港故宮繼2022年開幕展後,再次舉辦以故宮博物院珍藏為主的大型特別展覽。下半年的重磅展覽當屬「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展,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與法國凡爾賽宮聯合主辦,展覽首次在香港展出來自兩大世界遺產──紫禁城與凡爾賽宮收藏的近150件珍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還舉行了特別展覽「中華文明溯源」,展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近年來的考古成果,囊括約110件新石器時代至夏代、跨越五千年的珍貴文物。

  M+博物館6月舉行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首個全面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為觀眾詳細呈現其過往作品,並回顧他的傳奇人生。

  戲曲中心今年繼續舉辦小劇場戲曲節,更與重慶市川劇院聯手炮製川劇版《霸王別姬》,由戲曲中心製作的《霸王別姬》(新編)啟發,香港和重慶兩地團隊共同創作,並由重慶市川劇院演出的戲曲作品。

  8.藝術博覽會閃亮登場

  國際級藝博會今年紛紛來港設置展會,鞏固了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

  首屆香港演藝博覽(HKPAX),於10月在香港舉行,包括演博節目、國際精品演出、項目推介、講座、展覽及一繫列交流活動,鼓勵中外藝術家深入認識及彼此交流。

  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今年由香港首次擔任主辦城市,在大灣區「9+2」城市展開超過260場的文化活動,涵蓋表演藝術、博物館展覽、圖書館活動、電影放映會等,展現大灣區充滿創意的多元文化魅力。

  第二屆「藝文香港ART HONG KONG」國際博覽會在12月舉行,首次引入主賓省概念,推介貴州省多彩民族文化,旨在打造成為兼具「中國氣派、國際品牌、灣區風韻、香港特色」的藝術文化盛事。

  9.首設「香港全民閱讀日」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為進一步推動全城閱讀,特區政府將這一天定為「香港全民閱讀日」,今年是首個「香港全民閱讀日」,香港中央圖書館及多個康文署場地舉行「共讀半小時」活動。活動獲得市民積極響應,不少市民與家人朋友一起來到活動現場,感受濃郁閱讀氛圍。

  10.香港文學舘開幕

  香港文學舘於今年5月正式開幕,選址在灣仔茂蘿街7號,開幕當日,眾多作家、學者和文化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香港文學舘的建立將為香港的文學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希望。首個開幕展覽以「花」為主題,把花卉與文學作品連結,並在公共空間擺放多個花藝裝置,塑造成「文學花園」。

  除介紹香港文學的發展外,現場展示香港作家珍貴手稿、出版刊物和簽名本等,日後將舉辦各類型文學交流講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