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建147個!
——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舉行文化大院示範點建設運行工作推進會暨第二批示範點授牌儀式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基層群眾文化繁榮興盛,總結推廣第一批文化大院建設經驗,更好地發揮文化大院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鄉村文化振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9月7日下午,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舉行文化大院示範點建設運行工作推進會暨第二批示範點授牌儀式,對文化大院建設運行工作進行再動員、再安排、再要求。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侯漢敏出席會議並講話,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馬旭國主持會議,自治區紀委監委機關、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宣傳部、直屬機關工委、水利廳、財政廳、生態環境廳、林業和草原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國家統計局新疆調查總隊等相關廳局有關負責同志,烏魯木齊市文旅局,第一、二批示範點所在區縣文旅局及社區負責同志在主會場參加會議,51個縣(市、區)的文化大院示範點「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長或第一書記,相關縣(市、區)文旅局負責同志在分會場參加會議。
談經驗,「潤疆」「振興」「團結」成高頻詞
自治區黨委巡視辦二級巡視員、自治區紀委監委「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總領隊努爾江·柯賽江:
我們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工作任務,把加強村級「文化大院」建設作為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在思想上引領、工作上指導、目標上激勵,以建設胡楊紅色文化旅遊基地為主線,鞏固拓展農村文化陣地;以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契機,加強文化陣地基礎設施建設;以宣傳身邊典型人物為突破口,豐富文化陣地教育內容。深挖皮拉勒鄉原黨委書記何良岩同志紮根邊疆、團結各族群眾、保護生態的感人故事,以其先進事跡為載體,將何良岩同志故居列入紅色文化建設項目,打造成學習革命傳統、陶冶道德情操、弘揚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平台。
堅持把抓好隊伍、辦好活動作為繁榮文化事業的關鍵,以文化統一思想,實施好「文化繁榮」「文化服務」「文化惠民」三項工程,持續用中華文化浸潤鄉村,凝聚人心,提振士氣,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為鄉村振興增動力添活力,努力建設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公積金監管處二級調研員、駐伽師縣克孜勒蘇鄉塔格艾日克村工作隊隊長劉勁:
工作隊和村兩委將文化大院建設同貫徹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結合起來,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結合起來,同落實總目標、推動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確定了以弘揚中華文化為主線,以農民需求為導向,「破立」結合、「灌潤」統一、「帶放」有序的工作目標,確定了「載體穩固,功能完善,活動豐富,謀近思遠,厲行節約」的建設原則。結合實際制定推進計劃和責任分工,推動形成各村民小組自動輪值的常態化運轉機制。
實施中,我們選取了具有中華民族的代表性文化元素毛筆書法作為切入點,邀請知名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親手撰寫有關鄉村振興主題的對聯。迄今為止,克孜勒蘇鄉塔格艾日克村文化大院一共開展了4次常規活動和「母親節」、迎「七一」2次專題活動。截至目前,僅我鄉40個村,就有一半村都開展了文化大院建設。
自治區水利廳督察專員張旭明:
我們高度重視文化大院建設工作,把建好用活文化大院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作為貫徹落實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推進「文化潤疆」工程的具體實踐,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強力推進村民戶院、示範戶院、村委會大院三層級文化大院建設,逐步完善設施配置、不斷強化功能與利用,加大資金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堅持以活動為載體,實現月月有主題,真正把鄉村文化大院打造成傳播黨的聲音、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的精神家園。
「七一」前夕舉辦建黨100周年文藝匯演,通過舉辦「光榮在黨50年」獎章頒發儀式、黨的惠民政策宣講、小品相聲、歌舞表演等,讓400餘名黨員群眾享受鄉村文化盛宴,讓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浸潤到村民的心坎裏。經常性組織開展麥西來甫、歌舞小品、時裝走秀、美食品鑒、紅歌合唱等,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組織「民族團結一家親」聯誼活動,開展同吃一頓飯、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等,促進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結合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和鄉村振興工作製作實景劇,把昆崙山的美景通過舞台文化牆的形式展現,與群眾交融、與美麗鄉村互映,深切感受昆崙山的清澈、空靈、深邃之美,以文化精品力作培育人、感召人、凈化人
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駐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鎮也克力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姚濤(視頻發言):
我們把「選對人」和「選對地」作為大院選址的兩項重要條件,結合本村獨有的以黨史館和薩吉木汗烈士墓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及鄉土氣蘊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將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植入內核,塑造了南疆老式農具器物裝置藝術展示,徽派門樓牌匾對聯、京劇臉譜雕廊畫柱的中華文化現代表達,庭院深深、艾德萊斯綢裝飾的大床、舊照片牆、擺放的生活用具等少數民族生活風俗展現為一體的總體形象。大門前露天家庭影院,院內鮮花茂盛,套彩剪紙、書法作品張貼於牆,牆角原木書架擺放着後盾單位捐贈的供孩子閱讀的書籍、玩具,詩畫田園的場景幫助村民在欣賞中發現多元一體中華文化之大美。戶主艾則孜·尤努斯逢人就說:「工作隊把我們家打扮成全鎮最漂亮的地方!」
我們充分利用區直、地縣鄉文化資源,內引外聯,舉辦歌舞表演、視頻播放、培訓輔導、圖書閱讀、農民畫展覽等文化引領活動,確保文化大院「火」起來。建成以來,大院圍繞重大紀念日和傳統節日舉辦文化惠民活動14場,組織文化法律講座3場次,舉辦聯誼活動6次、婚禮2次,引進自治區非遺展示、「流動博物館」巡展、「石榴籽」文化小分隊來院展演4場,促進了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定目標,第二批示範點領牌出征
第一批55個文化大院示範點在實踐中緊扣國學、歌舞、農民畫、棋牌、非遺、鄉村旅遊等主題打造了不同風格的文化大院,圍繞如何依託文化大院弘揚中華文化、培育文明風尚、促進生產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等問題積極謀劃思路、創新舉措,總結形成「四潤七講五結合」的工作方法,賦予了鄉村文化嶄新生命力。通過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文化大院成為聚賢聚能的「強磁場」,文化活動成為群眾的精神「大糧倉」,人們思想更穩、信心更足、幹勁更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彰顯。在此基礎上,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啟動第二批147個示範點建設,覆蓋了包括5個自治州、6個自治縣和42個民族自治鄉在內的13個地(州、市)、47個縣(市、區)、86個鄉(鎮、街道)。
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侯漢敏同志為第二批文化大院示範點授牌
理思路,「使百姓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角」
侯漢敏同志結合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做好民族工作、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建設,從「『文化大院』怎麼建」「建什麼樣的『文化大院』」「怎麼建『文化大院』」三方面對文化大院的建設使用以及效能發揮提出了具體要求。
她指出,建設文化大院是為了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號召,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範行動」的具體實踐,廣泛調動各級政府、「訪惠聚」和第一書記派出單位、社會力量形成合力,助力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建設文化大院既是擴大文化惠民覆蓋面、增強服務實效性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保障農民文化權益、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具體手段。通過在農民群眾身邊開展看得見、聽得到、參與得了的文化服務,精準填補公共文化服務從「最後一公裏」到「最後一米」的距離,有助於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夯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思想根基。
她強調,建設文化大院要把握「選好陣地共建共享、整合資源內容為先、創新管理彰顯特色、發揮優勢聯動推進」,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群眾自主管理、就近就便就能享受到精神文化大餐,要把話筒和舞台交給百姓,使百姓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