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长廊 > 正文

浮世繪 眾生相 江戶風情話

時間:2021-04-14 13:44:52來源:大公報

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裏》。

  茫茫浮世,繪就眾生。「遇見浮世 博覽江戶——江戶時代浮世繪原版珍藏展」現正於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行,展出百幅浮世繪原版古畫,透過「入城」「入室」「入魂」三部分,帶領觀眾穿梭江戶時代,走櫻花水道,觀閨閣町人,說怪力亂神,品日式風情。

  入城.見得一波浪

  繞進美術館正門,寫滿祈願的繪馬,隨地撐起的和傘,懸於天頂的提燈,日式風情瞬間撲面而來,江戶物語言說迫不及待。

  在日本美術史上,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是公認的「浮世繪三傑」。其中,喜多川歌麿是美人繪大師,歌川廣重是風景畫巨匠,葛飾北齋則被視作浮世繪神筆,他的作品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展廳第一部分「入城」,葛飾北齋的名作《神奈川衝浪裏》和《凱風快晴》很快映入眼簾。前者以構圖之巧思着稱:巨浪排山倒海,欲衝雲霄,佔據了畫面的大部分空間,而畫面中央遠處的富士山卻巋然不動,為整個驚心動魄的場面增添了一份平靜的對比。這種非對稱構圖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有人將其意旨解讀為「在自然或社會的衝擊下人類直面困難的頑強精神」。

  梵高曾在寫給弟弟的信中道:「誠如你所見,海浪如同魔爪,牢牢地抓住船隻,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這幅畫深受人們喜愛,不少人習慣地稱之為「巨浪」,簡潔又不失隱喻,展場亦處處可見「同款」的波濤模型。

  在長達九十年的生命旅程中,葛飾北齋從未停止繪畫,共創作了超過三萬幅作品,《富嶽三十六景》系列是其中的巔峰。《神奈川衝浪裏》和《凱風快晴》則是這一系列中耀眼的明珠。據說,富士山在夏末到秋初的早晨,有時會在特殊的氣象條件下被染成紅色。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現象,相傳看到的人能夠吉運高照,《凱風快晴》描繪的正是這一奇景。作品對幾何圖形的運用極富創意,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紅富士」。

  在「入城」,江戶居民引水築城的熱鬧場景,生活富足的町人階層,繁華的市井經濟,林林總總,仿如一幅江戶版的《清明上河圖》浮現眼前。

  入室.識得人紛忙

  拾級而上,展廳二層是「入室」「入魂」兩個部分。穿城「入室」,微觀探察,各色人物成為這部分畫作的主角,而劇院、相撲、閨閣、節日等不同生活情景,更烘托出江戶時代市民生活的浮華奢靡,從中不難感受到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轉入展廳,起首是《本朝七賢女之圖》。畫幅中,或立或坐,或弄扇或伏案,一幅才女和歌圖躍然紙上。據傳,在平安時代中期,日本的宮廷文化繁榮,還發展出了一種類似文化沙龍的聚會。藤原道長的女兒彰子成了一條天皇的皇后,並經常和當時的女詩人們交流。《本朝七賢女之圖》展現的就是這一情形,畫面左下角端坐案頭者是彰子的家庭教師紫式部,後來她留下了一部作品,名為《源氏物語》。

  在江戶時代,市民都希望女兒能夠才貌雙全。於是,緊隨「才女圖」後,便是一幅「美女圖」。這幅名為《小野小町詠歌之圖》表現的是平安初期的絕世美女小野小町,描繪她與佳偶「百夜相會」的愛情故事。

  除了才女佳人,這一部分還有許多畫作展現了民間女性的生活日常,這也恰切了「浮世繪眾生」的藝術本旨。《五月插秧圖》刻畫了農民全家出動進行插秧的情景,女性們挽起袖面,擼起褲腳,深入水田中間,認真耕種勞作。

  江戶時代日本社會安定,物產富足,市民生活無虞,遂興起了安逸享樂之風。一六一八年,吉原遊廓開始營業,這是江戶地區政府許可的風情地,亦是當時最大的社交場。江戶百姓盡情嬉笑,暢快享樂,將瀟灑的人生理念演繹得淋漓盡致。展覽中《新富座本普請落成初興看客群集之圖》《東都新吉原全盛櫻圖》以飽滿富麗的設色、難以勝數的人物,生動展現出這一時代風貌。

  入魂.且說怪力神

  在儒家文化的語境中,「子不語怪力亂神」,眾所周知。但在江戶時期的浮世繪中,卻偏要細說這些「不可語者」。展覽第三部分「入魂」,從之前的「寫實」轉入「會意」,從「外在物象」轉入「人之內心」,英雄武士、四方神聖、魑魅魍魎,不一而足。在江戶時代,英雄與鬼怪盛行的背後,其實是充滿豪情的「江戶仔」在不斷為其注入靈魂。

  這一部分的畫作多以「故事」為主題,由多幅作品共同完成一個敘事,彷彿一套神魔志。《安倍泰成調伏妖怪圖》講述了一個「九尾狐妖」的故事。平安時代末期,鳥羽上皇突然病倒,陰陽師安倍泰成奉命進行調查。他懷疑上皇寵妃玉藻前是罪魁禍首,於是找機會將照妖鏡對準玉藻前,原來這位寵妃竟是一隻可怕的九尾狐妖。被識破真面目後,狐妖一躍而起,逃之夭夭。看了這組作品,很容易讓人想起中國古代「紂王與妲己」的故事,兩相比照,妖女入宮,禍亂朝綱,這般想像竟也十分相似。

  如果說除妖圖多的是幾分暢快,《鷺娘》則是以淒美打動人心。畫幅之上,一位衣着華麗的女子,輕執和傘,身前身後,飛鷺縈繞,仙氣十足,但女子面容之上卻隱含諸多愁苦與無奈。事實上,畫中女子原是一隻白鷺鳥,因愛上了凡人而化身為人形。為了再見到心上人,她一直佇立在雪地裏,等待着心中的男人回頭,但她的願望卻沒有實現,最終鷺娘精疲力竭而亡。在日本,時至今日,人們依然在講說着鷺娘的故事。

  在這一展區,還有眾多展現神怪相鬥的作品,畫幅上刀光麟麟,劍影蕭蕭,煞是撼人心魄。

  入心.不過夢一場

  此次浮世繪大展,不僅是一場日本江戶文藝的盛宴,其間人們還能窺見東西方藝術互相借鑒融通的影子。比如許多市民畫中出現了中國的傳統樂器,還有表現元旦、端午、七夕等節日風俗的作品,從中都可以看出中日文化深深相融的痕跡。再比如,一些作品裏還展現出鷹鈎鼻、大鬍鬚的西方人形象,這都讓浮世繪作品帶上了更多「世界藝術」的色彩。

  浮世繪不僅善於吸收其他文明的元素,反過來亦對其他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十九世紀的印象派大師莫奈、梵高效仿浮世繪的創作手法:前者的經典畫作《穿和服的卡米耶》,帶有濃厚的浮世繪痕跡;後者的《盛開的杏花》,平面化傾向非常明顯,背景採用平塗的技法來表現。在音樂方面,古典音樂作曲家克勞德.德彪西亦受到《神奈川衝浪裏》的啟發,創作了交響詩《海》。而浮世繪的藝術風格甚至在當時的歐洲社會颳起了和風熱潮(日本主義),並對十九世紀末興起的新藝術運動也多有啟迪。

  值得留意的是,整個展覽的最後一幅作品《木曾街道六十九次 京都 鵺 大尾》,也體現着策展者的巧思,以及對浮世繪作為「世界藝術」的獨到理解。這幅作品講述源賴政消滅妖怪「鵺」的故事:平安時代末期二條天皇時代,可怕的妖怪困擾着平安京的百姓,天皇也得了病。弓箭高手源賴政奉命消滅妖怪後,二條天皇的病也痊愈了。「將這幅作品作為收尾,也表達了期望疫情早日結束,人們重回康寧的祈願。」現場講解員這樣說道。

  日本作家淺井了意曾在《浮世物語》中寫道:「生活是為及時行樂,將注意力集中在欣賞月亮、太陽、櫻花和楓葉之美,盡情歡唱、盡興飲酒,將自己投入沉浮的塵世,即使面臨貧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喪,只要學瓢瓜隨波漂浮,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浮世』。」

  如此倡言行樂,其實淺井了意卻是一位僧侶。事實上,「浮世」一詞也確乎來自佛教,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所以,無論如何,終了,所謂浮世,不過是夢一場。

  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圖片來源:主辦方微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