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长廊 > 正文

清代廣東貢品擷英\姜舜源

時間:2020-04-02 14:07:37來源:大公報

  

  清光緒時期「廣繡竹石雙鳳圖軸」 故宮博物院

  中國古代地方政府或封疆大吏,向中央政府朝廷主要是皇帝進貢「貢品」,是宣示天子對「天下」主權的一種形式,從《尚書.禹貢》算起,經歷了長期演變。《禹貢》所處夏禹時代的貢品,應該是地方向夏王繳賦的主要形式;到清代所謂貢品,是地方政府向朝廷戶部繳納賦稅之外,封疆大吏向皇帝「輸誠」的表示,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筆者研究發現,清代廣東貢品也已經是社會化製造,而通過市場採辦。

  明末清初廣東學者屈大均(一六三○至一六九六年)《廣東新語.黷貨》,記載當時廣東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有以廣府為中心的「廣貨」,以海南瓊州為中心的「瓊貨」,由西洋、南洋舶來品「洋貨」,還有專門經營洋貨的「十三行」等名目。當年全盛時「番舶銜尾而至」,中外客商和國家財稅因此獲利,故粵海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庫」之稱。

  海上絲綢之路自唐末宋初興盛,一般認為是因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佔據了河西走廊一帶,陸上絲路受阻,於是激發了海上貿易通道。筆者認為這只是其原因之一。接下來的蒙古帝國地跨歐亞大陸,阻礙已經解除,但陸上絲路並未復興。

  關鍵是晚唐宋代起,外貿商品中瓷器大幅上升,從如今發現南海沉船看,每船瓷器數以萬、十萬計,這是以駝隊為主、翻山越嶺的陸上絲路難以承擔的。

  正如唐末宋初鄭熊《番禺雜記》說的:「番商遠國運寶貨,非舶不可。」(宋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卷十五)因為地處海上絲路前沿,粵海關在廣東應運而生。晚唐廣州司馬劉恂《市舶錄》稱:「市舶者,其利不貲榷,金山珠海,天子南庫也。諸蠻之寶,五夫之珍,每歲山積。」(見宋葉廷珪《海錄碎事》)粵海關稅收入不可估量,幾乎與戶部財政收入相當,各國奇珍異寶堆山成嶺,金山珠海,被稱為國家的南方錢庫。完全不是人們想像的唐宋廣東落後情形。

  宋太祖開寶四年(九七一年),剛平定南漢數月之後,就任命時任廣州知州潘美、尹崇珂並兼「市舶使」,設專門管理海上貿易的「市舶司」,廣州成為最早設立海上貿易管理機構的地方。南宋早期詩人范成大上《鹽法奏》也指出:「二廣(廣南西路、廣南東路)為天子南庫」。

  貢品專營 承做官服

  故宮博物院舊藏清晚期廣東貢品「廣繡花鳥博古插屏」,插屏背面背板內夾有一份「廣東彩元字號」刻印的廣告單張「仿帖」(圖一)。單張作展開的傳統卷軸書畫狀。右、左卷軸上為基本對仗的廣告語:「原始老鋪,向在廣東藩台前,朝北門面開張;」「分設一棧,在廣府前小馬站口,朝北門面發貨。」分別是老店、分店地址。

  中心文字內容依次可分為,業務範圍:「本號承辦進呈、入貢各等繡貨;專辦各省文武蟒袍、珍珠補褂、朝衣朝裙、女蟒霞珮,各式挽袖、花邊裙花、宮妝雲肩、旗妝繡貨,珍珠翎花,洋金古龍,緙絲戳紗,拉鎖顧繡;大小滿漢荷包、朝帶,上繡翎毛、花卉、鳥獸、亭台、樓閣、山水、人物;圍屏壽帳、桌上插屏、斗方掛屏、炕上圍屏、八扇掛屏、大小座屏、中堂對聯、條幅掛屏、簷彩鋪墊、被褥帳簷、燈燧幛燧,洋金銀線、時款褲帶、翎毛圍扇、欄杆衣邊、胭脂宮粉、絨線雜貨,一應俱全。」

  服務保證:「本號不惜工本,揀選精工巧手,名繡俱仿名家書畫,永無鄉里工繡。」

  版權聲明:「近有無恥匪徒,將鄉里工繡低貨混充,在外賤售哄騙,希圖射利,以假冒真,致有魚目混珠之雜。特此告知,以辨假而崇真。」

  品牌保證:「所有貢品繡貨,童叟無欺,凡紳商賜顧者,請細認本號仿帖,庶不至於貽誤也。」最後是店主署款:「彩元繡莊主人何竹齋謹識」,並鈐「彩元」陽文印、「竹齋氏」陰文印。

  這件「仿帖」聲明「廣東彩元字號」第一項業務,就是「承辦進呈、入貢」朝廷的「粵繡」貢品。說明廣東地方官的貢品,已經進入市場化採辦,而不是官辦工廠提供。也因此,彩元字號老鋪,開在廣東布政使司(藩台)衙門對面;分店開在廣州府衙門對面。

  第二項業務是「專辦各省文武蟒袍、珍珠補褂、朝衣朝裙、女蟒霞珮」,即承接官員們官服的製作。明清官服按品級統一標準製作,但不是官家發放或提供,而是自己出資、自行製作,此「仿帖」是最直接的證明。

  廣繡一絕 織男專美

  隨着海上絲路商品貿易擴大,始自秦漢的廣東絲織,從少量生產的奢侈品、貢品,至明清時期發展為大宗出口商品。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解決台灣問題後開放海禁,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鎖定廣州一口通商,廣州壟斷了中國與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一時成為中西貿易、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廣繡」商品化日益成熟,廣州繡坊、繡莊達五十多家,從業者達三千多人。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錦繡行近代行業商會「綺蘭堂」應運而生。比起蘇繡、湘繡、蜀繡,「廣繡」突出特點是富麗和洋氣,中西交融。使用各色絲絨線刺繡,其中金銀線刺繡技藝獨特,還開創性地使用進口孔雀羽毛加入紡線,成品與《紅樓夢》中絢麗璀璨的「孔雀裘」類似。

  彩元字號「仿帖」宣傳的第三宗業務,是以粵繡為主要內容的「桌上插屏、斗方掛屏、炕上圍屏、八扇掛屏、大小座屏」等工藝品。這件花鳥博古插屏應屬中型座屏,縱四十、橫五十一厘米,清晚期作品。紫檀木座,嵌五彩螺鈿邊框。屏心為白素鍛,繡花鳥、博古圖案。圖案分內外兩層,以中間的花鳥草蟲為主題,外層的博古紋為襯,花紋細巧繁密,設色以褐、棕、駝、米色為主色調,配以紅、綠、黑、白、金等色,既柔和雅致,又明快富麗。針法除直針、扭針、鋪針外,還有灑插針等複雜針法,擘絲極細,針腳平齊細薄。出人意表的是,這些巧奪天工的錦繡,並非出自織女之手──傳統廣繡繡工以男技師為主,男工為上手工,專繡重要部位;女工則為下手工,補繡背景和輔助部位。這是廣繡與其他名繡不同之處。

  當時廣州外貿型繡莊,一是自行設計樣品供外商選擇,二是直接承接來樣加工定製。而彩元字號專營貢品,及針對達官貴人需求,因此繡品題材摹繪鼎彝古器,而且多取材宋徽宗宣和博古圖譜,以製造玉堂富貴藝術氛圍為能事。整個廣繡呈現出傳統題材與異國情調,共存共榮的景象。

  精準時鐘 官紳懷表

  廣造鐘表是清代廣東貢品的另一大類。我國北宋科學家蘇頌研製的水運儀象台的天文鐘、元代科學家郭守敬研製的「七寶燈漏」,都是領先世界的機械鐘表。但總的看,以發條為動力的近代化機械鐘表,還是在英法等歐洲國家率先成熟。廣州鐘表行從仿製西洋鐘表起步,康雍乾時技術水平已很成熟,張瓊魁等廣東匠師,還被拔入清廷造辦處供職。

  近代化的核心要義是速度。我們傳統計時標準精確到「刻」(十五分鐘),其上是「時辰」(兩小時、八刻)。而近代鐘表技術標準精確到「分」,後來又有「秒」。清代廣造鐘表引領國產鐘表新潮流,它不但是一種商品,還承載着「速度」這一先進的近代化理念。除宮廷外,清代很多達官貴人佩戴懷表,比明代更有時間觀念。例如林則徐每次覲見道光帝,都詳細記載歷時幾刻鐘。

  「紫檀框群仙祝壽插屏鐘」(圖二)是乾隆時廣東官員進貢皇帝生日萬壽節的賀禮。高一百三十四,寬一百一十一,厚二十七厘米。它以廣造工藝品插屏為造型,把洋自鳴鐘與傳統插屏融合一體。其邊框是紫檀木嵌銀絲,鏤空銅鍍金番蓮花上,鑲各色料石,組成萬壽菊紋飾,襯以藍色玻璃,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屏心以銅鍍金為地,畫面中心是一株古松和一株蟠桃樹,蟠桃樹上既有纍纍碩果、也有怒放鮮花。近處中間是珠寶的石橋,橋左端是青玉、孔雀石、青金石堆起的仙山,上置染牙樓亭;右端是青玉堆起的昆侖山;仙人們正下山過橋走向亭台去拜壽。底座中間是三套二針白琺瑯盤鐘。兩側繪西洋風景人物畫,周圍是銅鍍金歐式花卉。座內有樂箱,按時演奏音樂。這是一件中西結合、科學與藝術融為一體的十八世紀工藝品。

  「銅鍍金琺瑯轉花活動人物鐘」(圖三)則基本是純歐洲風格,乾隆時期廣造,高七十八,寬三十九,厚二十六點六厘米。通體銅鍍金嵌透明琺瑯和彩色玻璃花。底層內裝有一套以塔輪、發條為動力的音像裝置樂箱,箱正面是轉動的水法和玻璃花,兩側為風景油畫。中層正面門可自動開啟,內有活動人物。上層為鐘盤,周圍鑲色彩瑰麗的透明琺瑯和紅綠玻璃花。鐘上設有啟動機件,擰動機件後能發出樂聲,水法、人物、花朵隨樂轉動。跑人、水法、轉花、伴隨音樂,是廣造鐘表特色。到二十世紀中前期,鐘表還是香港著名製造業,可見十八世紀廣造超前發展。

  嶺南盆景 琺瑯貢品

  如同今人有時將禮品當成產品廣告,清代兩廣總督、廣東巡撫、粵海關,以嶺南珠寶盆景為貢品,使之進入清宮,作為各處宮院的室內陳設,着實為廣東做了兩百多年廣告。

  園林學將我國盆景分為蘇州、揚州、嶺南、四川等八大風格流派。而以珠寶模仿樹木、山石等普通盆景,將嶺南活的樹木、花草最佳生長期狀態,固化為珠寶盆景,並且將牙雕、掐絲琺瑯、畫琺瑯等嶺南工藝特長融入其中,是嶺南盆景的創造。

  「掐絲琺瑯長方盆石榴盆景」(圖四),石榴樹幹木質塗金漆,樹葉用銅片燒藍,石榴以各色瑪瑙雕琢。樹下點綴桃樹、靈芝、繡球花、山石、水草等,生意盎然。盆為掐絲琺瑯長方形,邊緣及邊角處裝飾各式花紋,外壁作花邊式開光,嵌畫琺瑯西洋人物風景畫,頗為洋氣。「榴生百子」,此盆景適宜后妃宮室。

  「蠟梅花樹盆景」(圖五),畫琺瑯委角長方盆,盆外壁繪折枝花卉。蠟梅樹以染銅為葉,染牙為花瓣。周圍襯染石山子、水晶海棠花、乳白色玻璃茶花、銅片小草等,枝幹蒼勁,梅香浮動,富麗而典雅。查清代《宮中進單》,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八月初二日,廣東巡撫岳浚進象牙盆景四對,這件盆景即其中之一。從時間看,顯然是八月十三日乾隆帝萬壽節的貢品。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