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游记攻略 > 正文

台灣新影帝,讓我重新認識了宜蘭 台北後花園」為什麼能如此隨性?

時間:2022-11-09 14:15:48來源:那一座城

      女扮男裝,拿下影帝。

今年的台灣金鐘獎,最大的看點,應該是一舉奪得「最佳男主角」的女演員陳亞蘭。

憑藉台灣歌仔戲《嘉慶遊台灣》飾演的嘉慶帝,陳亞蘭反串小生,狠狠戳破了性別這堵牆。

頒獎禮上,她哽咽着感謝和呼籲最多的,是希望大家多多關註歌仔戲。

還有它的發源地 —— 宜蘭。

△ 俯瞰宜蘭

地處台灣東北角,三面環山,一面朝海。

並不四通八達的交通,讓宜蘭有了種世外桃源般的隨性、安寧。

△ 圖by 《翻滾吧,阿信》

有人說,許是台北的日落太浪漫,又或是花蓮的鯨魚太溫順, 宜蘭總被拋之腦後。

它更為人所知的,是雪山通道打開後,被稱為 「台北後花園」;

是影響了幾代人漫畫家幾米的起點;

△ 幾米漫畫《向走左,向右走》圖by 豆瓣

是山與海之間,吸引無數藝術家、旅行愛好者的度假勝地;

這兒有舒爽的蘇澳冷泉、礁溪美人湯,和南方澳熱鬧的海鮮市場……

△ 宜蘭 蘇澳漁港

台灣演員周渝民談起家鄉:

「我喜歡世界上,每個像宜蘭的地方」。

「小小的,很美很浪漫,這是宜蘭。」

01

宜蘭,歌仔戲原鄉

在台灣,陳亞蘭是鼎鼎有名的歌仔戲小生。

畢竟老一輩台灣人的記憶裏,誰沒有迷戀過楊懷民的《戲鳳》,楊麗花的白衣童子呢。

△ 楊麗花 (右),陳亞蘭是楊麗花的弟子 圖by百度

而在福建漳州和廈門等閩南地區,歌仔戲(薌劇)更是作為傳統戲曲、國家非遺傳承至今。

閩南人的戲台記憶大概在於:「搬上板凳,拿上茶壺,阿公又走向廟裡的戲台……

阿公聽得入迷,而我『看』得入迷,痴迷於那閃閃亮亮的頭飾,那曲中人的濃妝和姿態。」

△ 漳州薌劇 圖by 漳州市歌仔戲薌劇傳承保護中心

於外界而言,徐佳瑩那一首改編自歌仔戲的《身騎白馬》——

「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吶......」,

大概是我們離歌仔戲最近的時候。

如果不是陳亞蘭拿着視帝獎盃, 在台上熱淚盈眶,人們可能快要忘了, 歌仔戲的開始,在宜蘭。

百年前,宜蘭還是一片荒蕪。

一個叫吳沙的漳州人,帶着幾百人飄洋過海,到台灣開墾荒地。

這片土地便成了漳州人的「第二故鄉」。

如今,不管是回到吳沙的故居,摸一摸百年前從漳州帶來的石階,還是走在街上,那熟悉的「酸酸軟軟,吃飯配滷蛋」宜蘭腔調,都帶着濃厚的閩南風情、漳州記憶。

△ 漳州街頭 圖by 莫邪君

漳州歌仔戲和台灣歌仔戲,算起來是對「姐妹花」。

早期漳州人遷徙,漳州歌仔的基因隨之帶入宜蘭地區,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步演變成今天的台灣本土戲劇—歌仔戲。

1928年農曆3月,台灣「三樂軒」歌仔戲班,又回到九龍江流域的白礁慈濟宮公演,熟悉的語言和曲調,幾乎一夜之間傳遍薌江兩岸,後迅速發展,成為閩南地區的主流劇種。

人生如戲,時代的浪裏浪打浪。

在那個電視偶像劇還未瀰漫的年代,歌仔戲幾乎霸屏了整個台灣。

直到20世紀末,電視節目日漸豐富,才退出主流舞台。

但閩台人對歌仔戲,一如既往地執着。

「逢年過節,村裡的大事就是搭戲棚,請戲班子,拜神明。演出會持續好幾天,戲班常常就住下來。

小時候,我喜歡跑到戲子面前,被他們精緻的妝容看呆。『大佬』們練習之餘,還會用戲腔來逗村裡的孩子。」

「和戲曲,和舞台,我們曾經是那麼那麼的近……」

來自漳州的小岩,回憶小時候,總有那麼幾個角兒最是難忘。

△ 漳州街頭 圖by 莫邪君

同樣是年關。

在島內已被偶像歌手佔據的跨年晚會中,宜蘭曾經也倔強地,舉辦過不一樣的跨年晚會,這也是台灣歷史上,頭一次最有文化的「歌仔戲跨年晚會」。

那一年,那一晚,「所有宜蘭人用歌仔戲七字調,倒數進入了新年。」

02

神木的故鄉,鯨豚的天堂

今天的宜蘭,被人提及時,幾乎不再用歌仔戲做前綴。

這個距離台北不到1小時的後花園,成為了都市男女生活疲憊之後的療愈之地。

△ 宜蘭幾米公園 圖by 台灣行旅遊網

美好、清新、浪漫、隨性、童話……似乎都可以用來形容宜蘭。

台灣作家楊照曾說:

「台灣最美好的一件事,就是海和山是那麼地近。

而在宜蘭,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山和海,完全在一起。」

△ 宜蘭北關潮汐公園

抬頭是神木的故鄉,遠眺是鯨豚的天堂。

低頭,那一片曠野的平原裏,還長着一片片令美食家們垂涎的 著名三星蔥。

△ 宜蘭,是三星蔥的故鄉。這種特殊的蔥,是稱霸蔥油餅,金字塔般的存在。據說,台灣警察時常要抓偷蔥的嫌犯。圖 by 《十二道鋒味》第三季

山的環抱,讓蘭陽平原像一個簸箕。

東北季風一來,雨水濕氣匯聚,形成了「竹風蘭雨」。

△ 竹風蘭雨, 一句台灣氣候諺語,用來形容新竹的風和宜蘭的雨。

在風雨裏吹打過的宜蘭,就像「不能說的秘密」,在台北和花蓮之間,獨有一份清新、柔和與靜謐。

△ 周董常帶着一家人在宜蘭度假 圖by 周傑倫ins

過去很多人到宜蘭,是為了他——著名漫畫家幾米。

一出火車站,彷佛徑直走入了幾米的繪本世界。

△ 幾米漫畫重現

在幾米廣場,還有最經典的「記憶人生的片刻風景」。

人偶男主一手提着琴盒,一手拿大提包,與女主背向而行。

在這個離別車站,淡淡的憂傷與哀愁,瞬間融化在童話一樣的色彩中。

幾米也在這裏寫下那句:

「人生總有許多巧合,兩條平行線也可能會有交匯的一天」。

往前走,在火車站不遠處,很多人會重新相遇在 幸福中轉站。

△ 這裏曾經是廢舊公交、老舊城牆,經過改造後成為藝術裝置區。

幾米在這裏留下了《忘記親一下》的幸福宣告。

而在 宜蘭行口,這個由車站舊倉庫改造的藝術空間,更是人們來到宜蘭棲息的第一站。

點一杯咖啡,翻開一本舊書,遇上一場美好的展覽。

難怪有人說:

光是在車站,就能感受到宜蘭的溫柔。

是啊,路過的旅人不再匆忙來去。

宜蘭的街頭,總有讓人停下腳步的理由。

如果從台北文藝片切換到海島冒險片,就得繼續往前走。

上天入海,衝浪潛水,烏石港 的海灘要野性得多。

熱辣的男男女女,來來去去,皮膚是清一色的黝黑。

他們或忙於咖啡店,或拎着衝浪板一頭扎進了海裏。

不論是沉醉於海浪的翻湧,還是靜靜坐在海灘發獃,倒真應了那句:

「台灣的美好之一,就是從山林步行到大海的瞬間遼闊。」

此外,宜蘭還是 著名的溫泉之鄉。

一個是北邊的 礁溪 ,一個是南邊的 蘇澳 。

礁溪溫泉擁有台灣很少見的平地溫泉,到宜蘭泡美人浴,成了冬日裏的一大期盼。

而在 蘇澳,除了泡湯,還能站在漁港,將寶島風光一覽無餘。

03

更接地氣的宜蘭,在夜市

到台灣不逛夜市,不算真正到了台灣。

△ 花蓮夜市

但在寶島的三萬個夜市裡,有的太龐大,少了幾分市井氣;

有的太商業,少了點兒人情味。

比起吃貨們偏愛的台南花園夜市,宜蘭的 羅東夜市, 是最接地氣的那一個。

△ 羅東夜市 截圖by B站

在這裏,你可以找到整個宜蘭最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小吃,且不乏名店、老字號,幾乎都排起長隊。

不論是遠近聞名的 三星蔥卷,還是龍鳳腿,抑或是宜蘭特有的 粉圓、卜肉、糕渣、牛舌餅;

△ 粉圓

棗餅、芋泥、肉卷、茶熏蛋、米粉羹、員山魚丸、膽肝(即咸豬肝)、蔥香綠豆凸、八寶芋泥、蘇澳羊羹、肝花等等。

△夜市美食 截圖by B站

大家都說, 「出了宜蘭,可就吃不到嘍」。

因為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宜蘭土地濕冷,山地相對閉塞。

當地人自給自足,用食物暖胃暖身。

以此,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風味,亦是宜蘭人在歲月長河裡的自我療愈。

他們 擅長做羹,喜歡將濃稠勾芡的羹類作為主食。

尤其是燙舌頭的各種羹,過去是對抗濕冷天氣的有利武器。

如今,已經不分四季。

比較出名的,譬如米粉羹、肉羹、蒜味肉羹、吻子魚羹等等。

逛羅東夜市,不論在什麼攻略裏,這道經典名小吃恐怕是出場率最高的了。

宜蘭卜肉, 已有80多年歷史。

「卜」在台語中意為「炸」。

而卜肉就是先將肉裹上麵粉,太白粉及蛋後,再沾些糖與鹽,下鍋炸熟。

外焦裏嫩,香得不要不要的。

號稱「宜蘭必吃」。

同樣,不能錯過的,還有它們 糕渣。

外表足夠誘人,但若冒然一口咬下,容易燙着舌頭。

這樣的外冷內熱,又似乎恰好印證了宜蘭人的個性,表面看起來冷淡,實際上都是熱心腸。

在隱藏版的菜單裏, 西魯肉 可謂是宜蘭人好客的代表。

過去每逢婚嫁葬娶流水席,即便貧困,食物匱乏,宜蘭人也會想盡辦法讓菜更加豐盛。

△正統的西魯肉,沒有肉 是純台菜料理,大多數會有大白菜、香菇、紅蘿葡、竹荀。

於是,把各種配料切成細條,勾芡成羹,並在最上面澆上金黃蛋酥。

雖沒能以肉待客,卻也在視覺上贏得滿堂彩。

在宜蘭,還有美食「四寶」。

包括利用蘇澳冷泉做出來的 羊羹, 用木炭與甘蔗渣烘熏出來的 鴨掌 ,經過熏制的 咸豬肝 ,以及用金棗或李子腌制而成的 蜜餞。

利用自然饋贈,做成「海味盛宴」,也是宜蘭臨海的天然優勢。

比如,南方澳海鮮。

作為台灣東海岸最大的漁港 ——南方澳,除了曾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金媽祖,這裏盛產各類海鮮,其中以魚翅、旗魚肚、蜇腸等為最佳。突然想起了幾米在《向左走,向右走》中說的:

「迷宮般的城市,讓人習慣看相同的景物

走相同的路線,到相同的目的地

習慣讓人們的生活不再變化

習慣讓人有種莫名的安全感,卻又有種莫名的寂寞」

唯恐遺憾地是,

「你永遠不知道,習慣會讓你錯過什麼」

但在宜蘭,偏偏打破了這一切。

沒了都市水泥廊柱的冰冷,車站不再是匆匆一過的繁忙、錯亂。

寧靜且溫暖的它,也許正塑造人們內心渴望已久的某個「習慣」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