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四川 > 正文

圍塔漏斗:曾經消失的村落與地質學上的奇觀

時間:2022-12-15 16:37:04來源:大公文旅

 

圍塔漏斗

  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修築茶馬驛道。在永樂年間,為歌頌盛世太平,一條東至邛崍、西經碉門,通往嵐安的茶與食鹽運輸道路的通商、朝貢之路改稱「太平驛」。隨着太平驛的日益繁榮,這裏建立起一座為方便過往商旅休息的驛站——太平古城。然而,這座古城卻在朝夕之間忽然消失,只留下尚未鑿刻完成的石獅與被黃土掩蓋的破壁殘垣。

  石獅子

  村落的興衰映照着歷史的變遷。歲月輪轉,清代有人遷徙而來,居住至今。太平古城的名字淹沒在了歷史塵埃之中,今名之曰,蘆山縣雙石鎮圍塔村。「圍塔」,按照古代命名習慣,應該是一座圍着高塔而建的聚落。

  圍塔漏斗航拍圖

  傳說圍塔漏斗中曾經有座塔被四周山頭包圍,下層為石條扣成,上層為磚,塔外有30多米長、兩米多高的牆,塔高約40米,分六層,每層為正六邊形,每角尖端懸掛一個銅鈴,風一吹動,銅鈴齊鳴,全村都能聽到。時至今日,高塔已經難尋蹤影,在村中只有一處可看到塔基座的基本輪廓。據《四川通志》記載,此塔重建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為鎮風水之寶塔」。受山體、河流等自然因素限制,圍塔村的建築群呈帶狀分佈。空間層次結構較為清晰,形成「山—居—林—田」的格局。漫步圍塔村,屋舍星布,漸緩的山坡間分佈着山溪、梯田、茶園、林地、池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安居樂業的圍塔村

  這樣一個藏在深山的「世外桃源」,卻擁有着自己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村裡有數以百計的地表坑洞(當地人稱「懸洞」)被低矮的樹叢和淺草所掩蓋。這些坑洞淺的縱深有10米,深的有高達200米的垂直距離,林間時有野雞野兔失足跌落,最終都尋不見蹤跡。

  圍塔知名漩洞之一水落洞

  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知道那些「懸洞」深不可測,卻從來沒人知道這些洞因何而來,又通往何處。謎底揭開始於2000年3月。中科院成都山地與環境研究所的科學家在雙石鎮毗鄰的龍門鎮龍門溶洞考察探險。2001年,專家在對照1∶50000區域地質地形圖時意外發現龍門溶洞旁邊有一塊呈耳朵狀的巨大凹地,經過長時間地圖上分析以及對當地獨特的地質地貌特徵研究,專家斷定這個總面積近10平方公裏,被稱為圍塔村的巨大凹地極有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地質漏斗。

 

  後經 兩個多月的現場實地考察,專家斷定圍塔村就是一個大漏斗,而且比此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漏斗——四川興文漏斗大了近10倍,經過測量,圍塔漏斗容積96億立方米。

  那些村民熟悉而又不解的地面坑洞,正是圍塔漏斗內大小上百個規模不等的「漩坑」(即落水洞,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進口,表面形態與漏斗相似),它們直通地下,連接着溶洞、地下暗河等。與圍塔漏斗一山之隔的龍門溶洞是成長於白堊紀時代的礫岩溶洞,與圍塔漏斗相連,為已經初步探知、尚未徹底探明的巨大洞穴群,初步估計面積在80平方公裏以上,洞穴長100公裏以上。令人驚奇的是,鎮風水之寶塔的塔基正好位於「大耳朵」的中心點上,也可算是圍塔的地理中心。由於地殼運動,至今圍塔漏斗依然在悄無聲息地運動着。

  圍塔全景

  圍塔村繁衍生息的1000多人,他們生活在「世界之最」,也成為「世界之最」——世界上唯一生活居住在地質漏斗內的人。當村外人來到圍塔村時,總會得到善意的提醒,行走時一定要註意「漩坑」,一旦落入,凶多吉少。在《蘆山縣誌》手抄本中有關於太平古城曾遭遇「噴石百裏,壓死居民無數」的記載。或許,這裏曾經遭遇過一場地質劫難。時過境遷,太平古城昔日的輝煌隨着歷史散去,圍塔村如同村裡兩棵有着300多年樹齡的麻柳樹一般,展示着充滿希望的生命力,激發出新的活力。

  雲霧中的圍塔

  憑藉著地下河帶來的充足水源、肥沃的土壤、適宜種植茶樹的酸性土質,這裏的人們開始了新的生活。人們從未經歷過太平古城的繁華,也不會帶着當時浩劫的傷痛。圍塔村的村民夢想着這裏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新村」。沿着綿延起伏的山路盤旋而上,成片茶園如綠屏般映入眼簾,一株株茶樹吐露新芽,這是大自然最深情的饋贈,也是這座古村落振興的註腳。(雅安日報社供稿)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