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2年,中國進出口銀行融資支持的西非最大水電站幾內亞蘇阿皮提水電站項目順利通過最終竣工驗收。該水電站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重要項目,有效緩解幾內亞缺電局面,為首都附近三百萬居民提供清潔可靠電力資源。
從連一包水泥都要進口的中國第一座水電站雲南石龍壩水電站,到新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座新安江水電站,再到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世界最大水電站三峽水電站,如今又斥資1.2萬億元人民幣建設世界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雅魯藏布江水電站,中國水電技術不斷攻堅克難。從依賴進口設備到完全自主創新,從技術引進到標準輸出,追趕跨越,中國已成為全球水電技術的引領者。
目前,中企參與的已建和在建海外水電站約320座,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海外70%以上的水電建設市場份額。全球每10個在建大型水電站中,就有4個由中企參與設計或建設,中國水電用實力贏得了世界認可,造福世界人民。\大公報記者 朱燁
1949年,中國水電裝機容量僅有36萬千瓦,全年實際用電量僅34.6億千瓦時(含水電、火電)。2004年,水電裝機容量首次突破1億千瓦,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發展到2024年,水電累計裝機容量已達到4.27億千瓦,全國水電發電量達到14239億千瓦時。
「十四五」期間,多項世界水電的紀錄繼續被中國創造和刷新。比如,烏東德水電站12台單機容量8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是世界目前已投產的最大水輪發電機組,白鶴灘水電站率先全球採用100萬千瓦發電設備,雙江口水電站大壩設計壩高315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第一高壩。中國水電工程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大壩類型、大壩數量、高壩數量、水力發電裝機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一。
白鶴灘水電站核心裝備研製者,哈電集團首席科學家、國家卓越工程師覃大清介紹,三峽項目之後,中國水電裝備的技術進步開啟「加速度」,2021年白鶴灘百萬千瓦機組問世,創造「水輪機轉輪零配重」「機組全負荷安全穩定運行」等15項世界紀錄。
「西非三峽」成中國水電出海標桿
「現在國際水電界有個共識:中國水電機組的穩定性技術及實踐已位於世界前沿。」覃大清說。2023年12月,位於幾內亞共和國西部孔庫雷河中游、西非最大水電站──蘇阿皮蒂電站全面投產,「西非三峽」成為中國水電出海的經典案例:技術突圍,針對當地高泥沙水質,研發自適應清污系統,將設備磨損率降低70%;標準輸出,推動中國水輪機的技術標準納入非洲水電聯盟認證體系;本土融合,培養屬地技術員800餘人,建立西非首個水電實訓中心。
今年6月25日,國際水電協會(IHA)公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水電裝機規模不僅持續領跑全球,去年新增水電裝機容量佔到全球增長一半以上。在全球新增的24.6吉瓦水電裝機容量中,中國貢獻14.4吉瓦(1吉瓦等於100萬千瓦),佔比近六成。國際能源署預計,中國在2030年前都將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水電市場。
「一帶一路」沿線建中小型水電站
據報道,預計到2030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近70%的新增裝機容量將有中國企業的參與。在不包括印度的亞洲,屆時建成的水電裝機容量中近45%都有中企背景,巴基斯坦和老撾將迎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水電投資和項目建設。在拉丁美洲,預計超過40%的水電擴張將涉及中國企業,包括在阿根廷、哥倫比亞和秘魯的顯著投資。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對《大公報》說,中國水電出海速度快,憑藉專業化的能力和大規模項目管理的經驗,為很多國家提供有效利用水能的方式。不僅是按期、按時、低成本的修建,還包括了配套機組以及建成後電力輸送等,是一整套的解決方案。除了大型水電站項目,中國在為世界提供更有效的水能利用模式的同時,也回應各國資本、環境保護、人文生態等方面的關切,關注並努力推動「小而美」的項目,比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興建中小型水電站,用中國先進技術多元化利用資源,為當地的經濟增長、改善民生福祉提供了重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