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欄提及北京舉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評協)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附圖),筆者有幸參與三天會議,與二百多位來自各省市專家代表交流,首次感受作為香港代表,既分享香港文化藝術評論範疇的現況,也學習內地藝評同行的報告與心得,受益匪淺。
作為新丁,首先感到莫大榮譽的,是評協作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文聯」)的十四個協會之一。「中國文聯」成立於一九四九年七月,即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們熟識的中國音協就是創會協會之一,而成立於二○一四年的評協便成為最年輕的一員。最近舉行的大會,選出第三屆主席、副主席及理事會理事等。
「中國文聯」七十多年歷史,擔任了國家各文藝團體的龍頭組織。筆者撰寫《中央樂團史》經常讀到該會及音協的重要政策指引。其中印象最深刻是一九七九年「中國文聯」第四次代表大會,特別是各講話中的這一句:「這次大會,是全國文藝工作者在新長征中的第一次盛會。」說此話者正是改革開放總工程師鄧小平。
二○○○年前後,筆者有幸拜會時任「中國文聯」主席周巍峙,多次到府上求教中央樂團成立過程。團史首發時,已改任該會名譽主席的周先生冒着嚴寒蒞臨,還作即席講話,之後更為團史北京版《鳳凰詠》親筆題字,恩德永記。
正是懷着上述認知,筆者以香港樂評身份踏進北京友誼賓館會場,分組討論介紹香港藝評,以及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國家定位等,與各代表交流,強烈感覺同行專家、教授們的興趣,尤其是廣東省乃至大灣區代表們。能夠為他們提供訊息,與有榮焉。
爾後獲選為一百多位理事之一,未來五年任期,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