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沅有芷兮澧有蘭」。千裏沅江,如同一條文明的大動脈,滋養着懷化的土地與人民。安江因水勢平緩得名「安寧」,洪江因兩江交匯浩蕩水勢得名,芷江因岸芷汀蘭得名,榆樹灣因回水倒流處屹立的古榆樹得名……
這片沅水滋養的熱土,孕育了七千年的農耕文明,見證了商賈雲集的繁華盛景,親歷了民族抗戰的勝利時刻,也演繹着內陸山城向開放前沿的華麗蛻變。
懷化以沅水為脈,串聯安江稻作文化、洪江商道文化、芷江和平文化、榆樹灣民族風情文化,創新打造「三江一灣」文旅新空間。
在第五屆湖南旅遊發展大會在懷化舉辦之際,記者跟隨沅江走進「三江一灣」,拉開懷化這片低調而厚重的土地的神秘面紗。
袁隆平院士親筆書寫的「飽飯碑」 劉恩琛 攝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上下七千年,古今兩神農。」兩句耳熟能詳的話,都指向湘西邊陲小鎮——安江。小鎮雖小,名氣甚大。這裏走出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他紮根安江農校37年,孕育出「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偉大事業。
禾下乘涼夢 一稻一人生
與高廟遺址一江之隔的溪邊村,安江農校內,紅色牌樓上「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幾個大字格外醒目。從1953年起,袁隆平在此躬耕田野37載,將論文寫在大地上,雜交水稻也從這裏走向世界。
記者在農校紀念園的一片試驗田邊看到,金黃色的稻浪隨風起伏。田壟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標語醒目而立,與不遠處袁隆平手書的「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交相輝映。64年前,袁隆平就是在這裏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稻穀,從此踏上了雜交水稻研究的漫漫長路。
安江農校內袁隆平發現第一株天然雜交水稻的大壠試驗田 劉恩琛 攝
記者來到袁隆平舊居,這是一排低矮平房,狹小逼仄的房間,簡陋的傢具,訴說著科研條件的艱辛。正是在這「蝸居」中,袁隆平數十年如一日,與深夜黎明為伴,與寒暑抗爭,執着探索雄性不育繫水稻的奧秘。
據介紹,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三繫配套成功,成為中國農業史上的裏程碑。這一突破讓中國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袁隆平因此獲頒「共和國勳章」「世界糧食獎」,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如今,紀念園中的古樹靜默矗立,舊樓掩映林中,彷彿仍在訴說那段艱苦而輝煌的歲月。而袁隆平的夢想,早已化作稻香,飄散在每一片豐收的田野上。
承載「禾下乘涼夢」的文化殿堂
記者來到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建築面積達12627.31平方米,設計靈感直接源於袁隆平院士畢生追逐的浪漫夢想——「禾下乘涼夢」。
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 受訪單位供圖
雜交水稻發源地博物館與對岸的高廟遺址博物館隔江並立,二者跨越時空,共同講述着從遠古稻作到現代科技的文明傳承,也成為洪江市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
記者看到,博物館頂端自然彎曲的屋頂,宛若成熟低垂的稻穗,當遊客仰首望去,彷彿瞬間置身於那片袁隆平夢想中的豐饒禾蔭之下,感受到農耕文明與人類夢想交織的磅礴力量。
館內,377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收藏了380件/套珍貴文物與標本,自2024年10月正式開放以來,這座博物館迅速展現出其強大的文化吸引力和產業帶動力。
記者從洪江市文旅局了解到,博物館的開放為洪江市文旅產業註入了強勁動力。開放的前幾日,其單日接待遊客量突破萬人次。今年上半年,遊客勢頭不減,以博物館為核心,自然流向周邊的安江農校紀念園、白陶嶺創意街區等高廟遺址公園,形成了一條成熟的精品旅遊線路。
同時,博物館創新採用「公益+商業」運營模式,周邊配套的稻源廣場、豐收劇場、主題民宿和酒店、文創商店等一應俱全。特別是聚焦「稻作文化」開發的文創產品,如種子盲盒、農具模型、特色農產品等共計64種,既滿足了遊客的購物體驗,也成為「可帶走的文化」。(傅春桂 劉恩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