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啟動儀式暨「唱響黃河」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屆全國聲樂展演開幕式交響音樂會於8月11日在天地之中——鄭州啟幕。這場以「唱響黃河」為主題的文化盛典,用音樂作筆、以黃河為墨,在中原大地上描繪出一幅新時代的「黃河萬裏圖」。
音樂史詩裏的黃河魂
「看到黃河的浪花,就會想起金色的麥浪;看到金色的麥浪,就會想到中原糧倉。」隨着主持人的深情旁白,在中國著名指揮家譚利華的執棒下,河南交響樂團以一曲《黃河·麥浪》拉開音樂會序幕。
作為河南作曲家李仲黨的最新作品,《黃河·麥浪》以黃河奔騰的雄渾氣象與麥浪翻滾的田園詩意為主線,將中原兒女對母親河的深情眷戀與對豐收的熱切期盼熔鑄於交響織體之中——聽!弦樂組如流水般傾瀉而出,勾勒出黃河九曲連環的身姿;銅管聲部的豪邁迸發,恰似中原大地豐收時節的鑼鼓喧天。
管弦樂《黃河·麥浪》
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得主張宇作為首位登場的歌唱家,以飽滿的情緒感染全場,《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中,她用情真意切的歌聲,唱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之情,唱出每一位中國人對母親黃河的深情,而《鼓舞》的鼓點節奏裏,讓我們感受到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依戀和讚頌。當第十四屆金鐘獎獲得者袁野唱響《沂蒙山,永遠的爹娘》,那飽含深情的旋律將觀眾帶回80年前的烽火歲月,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特殊節點,奏響了不忘初心的紅色樂章。
張宇
「金鐘群星」的黃河禮讚
音樂會現場星光熠熠,金鐘之星藝術家們輪番登場,用歌聲編織出黃河文化的多彩圖譜。第十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獲得者王澤南的《敕勒歌》讓「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意境在音樂廳流淌;第十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獲得者毛一涵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則將西域風情與黃河文化巧妙融合;
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獲得者於海洋帶來《是你一直想着我》《來了不想走》兩首風格迥異的歌曲,他用明亮清澈的聲音唱出了對故土家園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讚頌。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獲得者、河南本土優秀男高音歌唱家李新現用深情演繹《我愛你中國》,唱響了對祖國最深情的告白。
毛一涵
最令人動容的當數曾擔任中國音樂金鐘獎等重大比賽評審專家的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河南籍歌唱家黃華麗的壓軸表演。《我們是黃河泰山》中,她的嗓音如泰山巍峨、黃河奔騰,唱出了中原兒女的文化自信;而《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家》的深情告白,更是引發全場觀眾的集體共鳴。
在全場被深情與力量的氛圍所感染,家國情懷與文化自信的暖流激蕩之際,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獲得者李新現、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獲得者王一鳳,與王澤南、袁野4位歌唱家攜手唱響《春風十萬裏》,將這份感動進一步升華為對新時代的禮讚。歌聲中春風如縷,拂過沃野千裏、城市街巷,萬物復蘇生長,恰如歌詞所詠:「春天是一首向上的歌,蓬勃勃灑滿中華大地。」
李新現
王澤南
袁野
新時代的黃河交響
當終曲《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響起時,全場觀眾自發起立合唱。正如主持人所言:「母親河必將奏響更加幸福的旋律」,這場音樂盛典不僅是對黃河文化的深情禮讚,更是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宣言。
鄭州與音樂淵源深厚,四千年前的夏代陶鈴、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銅鐃,兩千年前的春秋鄭國編鐘、戰國錞於,一千年前的唐代歌舞樂俑……這些收藏在鄭州博物館的音樂遺存,展示着鄭州數千年來延綿不絕的音樂文化,更為新時代音樂事業的發展提供豐沛滋養。
作為2025年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重要活動之一,「唱響黃河」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屆全國聲樂展演活動,在鄭州的舉辦,不僅為全國聲樂藝術人才搭建了交流互鑒的高端平台,更以「黃河」為精神紐帶,讓千年音樂文脈在新時代的舞台上煥發新生。
據了解,活動期間,66名展演選手將歷經為期兩天的兩輪展演,從中產生12名優秀聲樂選手,他們將於14日晚為觀眾呈獻一場精彩的閉幕式交響音樂盛宴。(鄭州晚報記者 蘇瑜/文 馬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