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全運+專訪/全運「大腦」助三地賽事無縫銜接

時間:2025-11-12 05:01:40來源:大公报

  左圖:數字辦引入了獲國家體育總局認可、廣泛應用於國內比賽的計時記分系統。右圖:AI義工支援普通話、英文及粵語,提供詳細的全運會資訊。

  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如火如荼進行中,一場跨地域的體育盛事能實現無縫銜接,背後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香港特區政府數字政策辦公室高級系統經理(共用服務及採購)袁昌盛接受《大公報》專訪,揭秘跨地域體育盛事背後的「智慧大腦」,分享賽事計時記分、評述員解說、裁判判罰等環節的創新科技應用,助力做到成績準確無誤、數據安全互通,用科技為這場盛事「保駕護航」。\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文) 蔡文豪(圖)

  在觀眾看來,全運會賽場上的分數更新、直播解說可能只是簡單操作,但其實這背後是數字辦打造的龐大科技體系在運作。作為香港賽區資訊系統的「總設計師」,數字辦不僅要負責總體規劃,還要協調七個競賽場館與賽事運作中心、技術運作中心、媒體中心及數據中心的系統聯動,確保各環節不掉鏈。整個賽事管理逾3200台設備和20多個系統,動員400多名技術人員,涵蓋數字辦團隊及近10個科技服務供應商。

  計時記分系統 獲國家認可

  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承辦此國家級盛事,要確保數據安全和傳輸穩定,賽事成績數據能準確、實時、無縫交換,跨境專用網絡的搭建並不簡單。「跨境專用網絡不僅要制定統一標準,還要同時符合三地法規,且需足夠的帶寬,確保數據實時傳輸,這些都是挑戰」,袁昌盛表示,這條耗時超一年規劃和推進的「數據高速公路」,不僅打通了香港7個場館,更連接起粵港澳三地所有賽事地點,讓數據實現「秒級傳輸」。

  如果說跨境專用網絡是「血管」,那計時記分系統就是全運會的「心臟」,取代傳統人工記分模式。今次數字辦引入了獲國家體育總局認可、已經在國內大小型比賽廣泛應用的計時記分系統,並針對香港主辦八個賽事項目量身調整規則,袁昌盛解釋,「有些項目需要打分,單車、鐵人三項等項目需要計時,它們用到的技術、顯示方式都會有一些差異」,但計時記分系統的界面風格、數據傳輸的標準格式都實現了三地統一。

  袁昌盛形容打造這套系統並不簡單,除了進行測試賽並跟進測試情況進行調整,還需國家體育總局指派的專家進行認可測試,確認系統與大會規程一致、功能正常,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中間無論是測試賽,還是與專家的對接測試,都花費了不少時間」。使用系統時,將成績、比賽結果等輸入系統後,數據會立刻上傳中央系統,實時展示,同時提供給其他系統、媒體中心,甚至是廣東的相關工作人員,為所有人提供數據。

  資訊實時同步 免人手記錄

  電視台直播賽事時通常會配備賽事評述員,今次數字辦亦為評述員打造了專屬的信息系統,成為他們的「超強記憶大腦」。袁昌盛舉例,當有球員入球後,資訊會馬上傳送到系統。評論員可以透過系統看到完整的賽程、參賽隊伍、排名信息、即時得分,還有技術統計、球員進球情況等詳細內容,毋須人工查詢和記錄,「平時官方網站可能會有幾分鐘的延遲,電視轉播也可能有半分鐘到一分鐘的延遲,但這套系統的資訊是以秒計算的,能實時同步,不會有延遲。」

  這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背後,是粵港澳三地的緊密協作,香港今次使用的很多技術和設備都來自內地品牌。袁昌盛表示,從2024年開始規劃,數字辦就和廣東、澳門團隊建立了長期協調機制,通過線上會議、定期互訪磨合,攻克了行政架構差異、工作模式不同等難題。「大家像老朋友一樣溝通,我們借鑒了很多大型項目的經驗,一開始就做好了總體規劃,明確了三地的分工和時間表,每個關鍵節點都按計劃推進,才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完成這麼大的項目。」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