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時節,瀟湘詩會「二十四節氣茶詩會」之「立秋茶詩會」在長沙銅官夢蝶莊舉行,以「詩樂茶韻」為紐帶,融合經典誦讀、古琴雅樂,生動展現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充滿傳統意蘊與現代詩意的節氣盛宴。
瀟湘詩會「詩歌義工」、朗誦達人周青梅(右)、於安全(左)現場朗誦
「煩暑郁未退,涼飆潛已起……」活動在瀟湘詩會「詩歌義工」、朗誦達人周青梅、於安全的節氣合誦詩《你好,立秋》中拉開序幕。
隨後,周青梅深情朗誦了著名台灣詩人洛夫的名作《眾荷喧嘩》,以細膩的聲線勾勒出荷塘的靈動生機,帶領聽眾走進「眾荷喧嘩,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靜的一朵」的唯美意境。
於安全則以古韻吟誦宋末元初詩人楊公遠的《次宋省齋立秋》,在悠遠平仄中傳遞古人「一枕新涼一扇風」的秋日哲思,古琴演奏家梁英姿撫響名曲《洞庭秋思》,琴音清泠,與詩詞相和,仿若將洞庭湖的秋色波光引入現場。
古琴演奏家梁英姿(左)撫響名曲《洞庭秋思》
現場,夏國安藝術博物館執行館長李師陽以《海上絲綢之路文物:長沙窯詩詞》為主題,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講解。他通過四首唐代長沙窯瓷器上的題詩,生動展現了古人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情感與生活。「雲散雨初收,千裏到揚州。隨波行萬裏,何日再歸途」道出了商旅漂泊的鄉愁;「一雙青鳥子,飛來五兩頭。藉問船輕重,附信到揚州」則描繪了商人讬信傳情的場景;「離國離家整日愁,一朝白盡少年頭」抒發了遊子思鄉的深切情感;「萬裏人南去,三秋鷹北飛」以精鍊的語言勾勒出時空交錯中的離別之痛。
李師陽指出,這些刻在瓷器上的詩句不僅是珍貴的文學遺產,更是研究唐代海上貿易和民間文化的重要史料,展現了長沙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見證者」的獨特價值。
作為活動舉辦地,夢蝶莊取意《莊子·逍遙遊》,以「蝶夢之境」為理念,融合湖湘文化與田園美學,成為「長沙新百景」首個入選項目。夢蝶莊巧妙融合詩詞文化、節氣傳統與鄉村旅遊,探索出了一條「文化+旅遊+產業」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近年來,長沙通過挖掘鄉村文化根脈,以活態傳承與IP打造推動文旅融合,而夢蝶莊正是這一實踐的範例。其依託傳統節氣文化、詩詞藝術與生態景觀,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目的地,彰顯了「文化為魂、產業為基」的「鄉村振興」路徑。
「夢蝶莊不僅是一個旅遊景點,更是一個文化傳承的活態空間。」夢蝶莊負責人夏國安介紹,通過定期舉辦節氣詩會、文化雅集等活動,這裏已成為長沙近郊重要的文化地標,帶動了周邊餐飲、民宿、農產品銷售等產業鏈發展,切實促進了農民增收。
參與詩會人員現場合影
「我們希望通過節氣詩會這種形式,讓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土地上生根發芽,激活文化的潛能。」瀟湘詩會召集人、總策劃,「長沙新百景」項目總策劃胡述斌表示,二十四節氣茶詩會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更是以文藝形式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積極探索,這種以文化為內核的活動形式,正在成為連接城鄉、振興鄉村的重要紐帶。未來,詩會將繼續聯動鄉村文旅IP,讓詩意浸潤田園,為「鄉村振興」註入持久的文化動能。(文/易博奇 圖/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