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神州风采 > 正文

湖湘非遺 驚艷世界 | 「活」了非遺 「火」了鄉村

時間:2023-06-05 14:25:56來源:大公網

  「一直都想學苗畫,現在終於如願以償!」近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非遺工坊,來自長沙環保職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張楊,和同學們來此開展研學,面對面接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畫代表性傳承人梁德頌的技藝傳授。

  湘西是一塊非遺寶藏之地,擁有10大類3200餘條非遺資源線索目錄,1項聯合國人類非遺項目(苗族趕秋),28項國家級、85項省級、272項州級非遺項目,國家級非遺項目佔湖南省1/3。湘西州在湖南省率先建成全國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並在非遺整體性保護、活態化傳承、生產性轉化中,聚集資源、聚攏人氣、聚合力量,推動非遺與全域旅遊、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整體性保護」打破傳統格局

  拓展非遺發展空間

  依山傍水的惹巴拉土家古村寨,凝成一幅意蘊雋永的風情畫卷,在遊客面前徐徐展開。5月4日,龍山縣首屆旅發大會暨舍巴日民族大聯歡活動在此舉行,湘鄂渝黔邊區20餘縣市少數民族群眾共慶盛會。

  田隆信,國家級非遺項目土家打溜子代表性傳承人,今年81歲,他在舍巴日登台主唱土家迎客歌。

  惹巴拉村是我國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遊客可探訪古油房、鐵匠鋪、篾匠鋪、土家織錦坊,體驗火光捶打與指尖穿梭間的土家智慧;觀看茅古斯舞、咚咚喹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展示,感受土家人崇尚自然、團結、向善的風貌。

  湘西州將非遺與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景觀有機結合,與傳統村落保護有機結合,挖掘整理村落、景區內非遺資源,施行整體性保護,豐富各旅遊景區、鄉村旅遊重點村鎮、紅色景點等旅遊空間的文化內涵。

  為推動非遺項目在旅遊空間展示利用,去年以來,湘西州開展苗族趕秋、土家族舍巴日、苗族四月八、清明歌會、土家族山歌會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傳統品牌節慶活動16次。

乾州春會鬧新春

  1月24日,「乾州春會」在吉首市乾州古城萬溶江舉行。「祭春」「迎春」「鬧春」等輪番上演,《春牛》《玉兔迎春》等10餘條「迎春」船相繼亮相。500餘名非遺傳承人、文化志願者及民間文藝骨幹進行展演交流,充分展示苗歌、舞獅等非遺魅力。

  湘西州還將非遺項目或相關元素,融入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融入高鐵站、遊客服務中心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文旅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旅遊休閑街區之一,乾州古城正被打造成特色鮮明、氛圍濃厚、當地群眾和遊客認可的非遺特色街區。

  「活態化傳承」破解斷層危機

  互動體驗深度融入

  鳳凰這座浪漫古城,連接着文化圈太多的集體記憶。

  擁有專屬色彩的湘西蠟染,成為世界認識湘西、解讀鳳凰的名片之一。非遺鳳凰蠟染技藝州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王曜,就深藏在神秘小城。

  2003年冬,王曜帶着一身好技藝,開始「染指」鳳凰古城一切美的元素,每天重複着蠟染簡單卻不平凡的工序。20年的積累與天賦靈感,使他的蠟染作品不斷蛻變創新。

湘西蠟染

  「變化無窮的紋理為蠟染帶來了神秘的魅力,也體現了天工與人為共同創作的結果。」王曜認為,蠟染只有與現代人的生活產生緊密連接,才能讓它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我有106名徒弟,都是手把手教出來的,這裏就有不少他們的『畢業』作品!」在「蠟魂」藝術館,王曜向遊客展示他原創和蒐集的蠟染作品。

  「這是我的第一幅蠟染作品!」5月16日,來自河北的遊客徐江,在王曜的指導下,進行畫稿、上蠟、攪染料、脫蠟,成功完成一幅吊腳樓圖案的蠟染作品。參與體驗,正是遊客深度認知、學習非遺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非遺傳承的捷徑。

  「蠟魂」是古城的一股文化力量,而古城也以每年數百萬的客流「反哺」。市場不斷給蠟染註入新鮮「血液」,「活態化傳承」的魅力在此彰顯。

  湘西州打造各種非遺館、傳承體驗中心、非遺工坊、項目保護單位等設施場所,註重增強互動演示、體驗教學等功能。

  「五一」期間,湘西州博物館非遺館開展苗畫、踏虎鑿花、苗綉等體驗活動,300組家庭、700餘人蔘加。「五一」當天,湘西州文旅局「幺妹局長」亮相央視,以苗族民間絕技「上刀梯下火海」、辰河高腔「辛女槍」、土家擺手舞「凌波步」等湘西非遺「十二式」,與全國各地文旅局長一比「高下」。

  「集群發展,串點成線」,是湘西州推動非遺與全域旅遊、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探索,也是非遺「活」起來的具體體現。湘西州將非遺與鄉村旅遊、紅色旅遊、研學旅遊等結合,在旅遊線路中有機融入非遺展示體驗等內容。

  目前,湘西州已建成全國首批「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示範區,打造了高山峽谷、烽火苗疆、土司遺產、土家源流、酉水畫廊、沅水民俗6大村寨群,形成「神秘苗鄉」「土家探源」兩條生態文化村鎮遊精品線路。

  「生產性轉化」惠及更多民眾

  非遺展現旺盛活力

  5月10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土家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葉水雲,作為我省唯一獲獎代表,從天津捧回2022「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提名人物』」榮譽。

遊客參觀了解湘西土家織錦作品

  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堅守傳承古老技藝40餘年的葉水雲,是土家織錦「學院派」代表人物。

  今年68歲,同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土家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劉代娥,其「陣地」則在龍山縣惹巴拉的「土家族織錦技藝生產性保護基地」。

  「這幾年發展旅遊,很多研學團到我們這裏來學習土家織錦。惹巴拉是『土家織錦之鄉』,家家戶戶都會織花鋪蓋。現在大家都坐在家裡接訂單、忙生產,既傳承技藝,又獲得收益,大家日子越來越好。」劉代娥說。

  湘西州依託民族文化企業、傳統村落、代表性傳承人,採取傳統生產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模式,開發非遺產品;通過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促使優秀文化遺產資源轉變為優質的致富能力。

  「五一」旅遊餘溫未消,矮寨大橋景區又迎來研學「潮」涌。來自長株潭、婁邵衡等地的研學團隊,一波接一波前來領略風光之美、民俗之奇。周邊村民開辦農家樂、特色民宿300餘家,近3萬名群眾增收。

  每年的「六月六」,鳳凰苗族服飾銀飾節享譽湘黔邊。鳳凰苗族銀飾品種多樣、色彩明艷,是苗族同胞最喜愛的民間傳統工藝。鳳凰縣傳承民族工藝有限責任公司的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生產性保護基地,已成為湘西州21個州級生產性保護基地之一。

  湘西州將非遺全方位、日常性地融入群眾生產、生活,使非遺存續並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苗綉鄉村振興示範基地,村民一起學習探討苗綉技術

  5月15日,花垣縣雙龍鎮苗服加工生產車間,州級非遺苗綉傳承人石美梅,忙着和綉娘們挑剪線頭、打包衣服。2017年,石美梅成立十八洞村戴雅苗族刺繡有限公司,將附近村寨的綉娘集中培訓,並統一收購其綉品,通過對傳統苗綉技藝和服裝款式改良創新,製作出款式新穎的苗服。

  據文旅部門統計,湘西州現已建成全國傳統工藝工作站1個、非遺就業車間10個,年均固定就業3萬餘人,臨時就業10萬人次。

  湘西州推動非遺與全域旅遊、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讓傳統與現代交融、文化與鄉愁同在,讓「詩與遠方」接地氣、聚民心,讓群眾和遊客在文化旅遊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擁有看得見、摸得着的獲得感、幸福感。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