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藝術的特點就是千變萬化,它可以有一條基本的標準界線,同時亦可以沒有任何標準,總之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現代劇場的表演多元化,尤其是戲劇藝術,除了述說故事,更着重觀感體驗,並且以導演為主導,再加上各式各樣科藝技術,例如燈光、音響、錄像投影,令舞台上充滿多層次的象徵符號,雖然讓觀眾產生不同感受和聯想,但有時亦會令觀眾眼花繚亂、目眩神迷,原本的表演主旨和訊息如墮五里霧中。
現代社會有一句英文術語 「Less is More」,套用在舞台藝術亦適合,意思就是舞台上呈現的一切人物或景象都有特定意義,不應存在多餘的物品。舞台上就是去蕪存菁,人、物或情景都能傳達訊息,並能與整體演出互相配合,發揮最高效用。
今天的佛誕假期,又令我想起 「Less is More」,倘若意譯成中文,會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民間從前說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都是略帶貶義,就像後來出現的「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前者表面上叫人減少爭執,處處忍讓,甚至有點低聲下氣、委曲求全的意思。後者完全是一種躺平心態,叫人不理世事,不思進取。以前亦有人認為佛教是一種避世的宗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像成為佛教徒的標籤。
「出家人都具有堅毅精神,不畏困難的。」三十多年前我曾經參與短途出家法會,當時聽過法師如是說。正信佛教的僧侶或教徒,除了個人一心向善,亦要心存大愛。學佛之人不怕路途崎嶇,只會邁步向前。故此修行之人都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就是一種捨己為人的精神。又正如「我佛慈悲,亦要降魔伏妖。」面對邪魔外道,佛家絕對「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因此佛家從來不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會凡事盡力,事事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