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南越王博物院觀賞定窰瓷器展覽。
已於7月正式對公眾開放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彙集大批珍寶:神態自然的孩兒枕、威武勇猛的虎枕,還有色彩斑斕的琺瑯瓷……在展品中,廣州市民也不難從中發現熟悉的「身影」——原來,自己身邊的博物館裏也有不少與香港故宮展品遙相呼應、異曲同工的「同款」:它們或是流落在外被香港藏家購得後捐出,或是產自灣區內地城市,被列入貢品名單北上京城,後被故宮博物院調撥到廣東各博物館收藏。如今雖不能到香港故宮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行走花城,造訪博物館,也能在不經意間感受偶遇香港故宮「同款」的趣味。\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北宋定窰孩兒枕稱得上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定窰出自古定州,以燒造白瓷而名揚天下,自唐至元經歷了七百年的盛衰發展。歷史上的定窰長期承擔貢御、進奉等官派任務,燒造供官府和宮廷使用的瓷器。產品同時遠銷朝鮮、日本、埃及等地。
定窰產品胎質潔白,釉質溫潤,素雅古樸,歷史上追捧者眾多,清乾隆帝正是其中之一,其《御製詩集》中提及定窰的次數僅次於官窰。乾隆皇帝對孩兒枕尤為鐘愛,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在位期間曾多次提看孩兒枕,並下令為其配製木座、棉墊。
橫卧娃娃擎荷 盡顯天真童趣
暫時無法親臨現場看看深受乾隆爺喜歡的孩兒枕,記者便走進了廣州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欣賞它的「同款」──金代定窰褐地剔牡丹花擎荷葉娃娃枕。和北宋定窰孩兒枕的卧睡娃娃造型不同,金代定窰褐地剔牡丹花擎荷葉娃娃枕的枕座是橫卧娃娃擎荷形象,以荷葉作為枕面,娃娃閉着眼睛側身而卧,看起來多了幾分童趣與天真。南越王博物院館員黃巧好告訴記者,孩兒枕流行於金代、宋代,當時民眾喜歡多子多孫,就連枕頭都要使用兒童造型,寄託他們「多子」的期盼。
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不僅有香港故宮的「同款」孩兒枕,還有「同款」虎枕。古代百姓把虎視為有靈性的保護神,他們相信以虎為枕可以避凶除惡,去邪壓驚。南越王博物院的「同款」金代山西長治窰褐地黑白彩虎形枕,以卧虎為枕座,額頭中間畫一「王」字,在虎頭、尾、爪部位塑出大致凹凸輪廓,再用墨彩畫出條紋狀虎斑與虎口、眼、鼻、耳等,整個虎身不成比例,頭部巨大且與身體融為一體,四肢明顯縮短,看起來帶有一點卡通感,與香港故宮虎枕的猛虎形象截然不同,又相映成趣。
港商伉儷 義贈200餘藏枕
值得一提的是,南越王博物院這兩件香港故宮「同款」都來自香港著名實業家、文物鑒藏家楊永德伉儷的捐贈。據介紹,楊永德約於20世紀70年代把視線轉向宋代陶瓷枕,在他看來,陶瓷枕既是實用器,又是藝術品,其造型、釉色、裝飾手法變化多樣,飽含樸實的民間韻味,有些枕上題寫的詩詞或格言還具有道德教化的寓意。記者從南越王博物院了解到,目前館內共收藏枕類文物776件。
1992年,楊永德與夫人將多年珍藏的200多件中國唐至元代陶瓷枕捐贈給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今南越王博物院前身之一)。這批藏枕數量之多,品類之全,窰口之眾,在當今之收藏單位中亦屬少見。黃巧好表示,今天觀眾欣賞這些珍藏瓷枕的同時,也可以從中感受到香港實業家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