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正文

洛陽:把黃河建成岸綠景美惠民的幸福河

時間:2019-12-24 14:37:59來源:洛陽日報

  「鳥中大熊貓」黑鸛光臨黃河孟津段 記者 高山岳 攝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

  日前召開的洛陽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指出,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千秋大計的戰略高度,按照「生態保護為先、確保安瀾為底、統籌治理為要、文化傳承為魂、高質量發展為本」的思路,統籌抓好黃河流域洛陽段生態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黃河建成岸綠景美惠民的生態河、幸福河。

  厚植黃河流域重要節點城市新優勢,認真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着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洛陽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聲音」將更加嘹亮!

  生態保護為先,打造岸綠景美惠民的生態河

  近日,孟津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大批候鳥棲息越冬,其中有32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冬日暖陽下,候鳥翱翔于此,河流、淺灘、水草、候鳥共同構成了和諧的自然美景。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讓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洛陽段成為「鳥的天堂」:目前保護區共記錄鳥類259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大鴇、黑鸛、中華秋沙鴨等1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灰鶴、白琵鷺、大天鵝等30種,河南省重點保護動物32種,鳥類數量有10萬餘只。

  良好的生態,離不開環境整治工作的強力推進。近年,隨着洛陽市黃河清「四亂」及「綠盾2017」「綠盾2018」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的開展,黃河濕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洛陽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提出,要堅持把黃河生態保護擺在重要位置,抓好水生態保護,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深入開展黃河清「四亂」專項行動,有序推進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整和建設,一體推進境內黃河干支流綜合治理,謀划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創建國際濕地城市。推動黃河生態廊道提質升級,打造堤內綠網、堤外綠廊、城市綠芯的區域生態格局。

  遙望黃河兩岸,一幅風景優美、群鳥齊飛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確保安瀾為底,讓母親河更好惠及流域人民

  洛陽是黃河流域的一顆璀璨明珠。黃河流經洛陽3個縣區7個鄉鎮,全長96公里;在洛陽境內的支流有洛河、伊河、澗河、瀍河,流域面積1244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81.8%。

  如今,在黃河岸邊,這座千年古都富饒美麗,人民安居樂業,這與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黃河治理開發密不可分。1994年9月,在洛陽城北邙嶺腳下,小浪底水利樞紐開工建設,2001年年底主體工程全面完工,黃河從此安瀾;2002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南岸引水口工程竣工,為洛陽市日後引水調水奠定基礎;2015年,「引黃入洛」工程全線通水,黃河水自流南下,盤活了洛城水系。

  洛陽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指出,要把確保黃河安瀾作為底線任務,把水患治理擺在首要位置,優先考慮、優先謀划、優先部署。要突出干流,緊緊抓住水沙關係調節這個「牛鼻子」,發揮小浪底水庫防洪減淤功能,同步抓好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確保行洪安全;要統籌支流,抓好重點水利工程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河道堤防標準提升,確保全流域防洪安全。在主要河流防汛標準上,中心城區、縣城、鄉村要分別達到100年、50年、20年一遇。

  同時,要抓好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充分發揮「引黃入洛」工程生態效益和灌溉效益,加快小浪底南岸灌區建設,謀划實施一批伊洛河中小型水利工程,提高黃河流域中小型水庫調蓄能力,實現干支流水體良性循環。

  當下,在巍巍邙嶺,小浪底南岸灌區工程加快推進。3年後,這個由干渠、支渠、田間配套工程和城鎮供水管線組成的巨大水網,將縱橫阡陌,伸向田間地頭,讓53.68萬畝旱地變成沃野。

  文化傳承為魂,把黃河建成傳承歷史的文脈河

  「博物館從上空看,既像一條盤龍,象徵着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又像一把鑰匙,寓意着中華文明從此得以開啟……」近日,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十名遊客正隨着講解員的講解「步入」青銅文明時期的夏王朝。

  一個月內迎來遊客27萬人次,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走紅」,是洛陽市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的生動註腳。

  臨黃河而知中國,臨河洛而知華夏。「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洛陽擁有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都城史,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和隋唐洛陽城等都城遺址,更是在洛河兩岸東西不足50公里的範圍內分布着,呈舉世罕見的「五都薈洛」奇觀。

  守着豐厚的「家底」,如何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洛陽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指明了方向:把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作為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的重中之重,積極融入黃河文化帶建設,圍繞「中華源、黃河魂」主題,加強黃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講好洛陽的「黃河故事」,把黃河建成傳承歷史的文脈河;要建設沿黃旅遊精品帶,抓好黃河小浪底、黛眉山等景區建設,把沿黃地區自然景觀與人文精神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中華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風光體驗之旅、治黃水利水工研學之旅。

  統籌治理、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長期以來,伊、洛、瀍、澗四河並流,中州渠、大明渠、鐵路防洪渠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以黃河為主體的城市水系,塑造了洛陽獨特的城市格局。

  然而,過去河渠水系水量不足、水質不良、河岸不綠、堤防不牢、設施不全、道路不通等問題突出。

  2017年,洛陽市貫徹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全面啟動「四河同治、三渠聯動」,以此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統籌推進水、城、山、田、園、林、路等綜合治理和提升,着力實現「水清、岸綠、路暢、惠民」目標。

  如今,洛陽城中沿河沿渠而建的生態廊道成為百姓家門口運動、休閑的「綠色長廊」。

  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指出,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堅持節約集約,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質量,發展節水綠色農業,推動制造業提質增效;進一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補齊發展短板,厚植發展優勢。

  下一步,洛陽市還將在重大國家戰略中找準定位、擔當作為,發揮洛陽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節點城市的優勢,科學編制黃河流域洛陽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研究謀划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隆起帶,在協調聯動、深度契合中創造更大發展空間。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黃河必將成為造福洛陽人民的幸福河!(洛陽日報記者 李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