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洛偃快速通道向東,行至偃師市高龍鎮,在白牆灰瓦的高崖村標誌性景觀處順村道往北走,就到了位於高崖小學內的古寺——興福寺。
穿過教學樓,一座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歇山式建築出現在眼前。
「這是大殿。很可惜,20世紀60年代,大家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其他建築在建學校時都被毀壞了。」高崖村村民牛成立邊打開大殿鐵柵欄邊嘆息。
儘管周邊建築不存,但絲毫不能掩蓋興福寺大雄寶殿的雄偉風姿。大殿坐北朝南,疊脊翹檐,單檐七檁歇山式建築,頂部覆蓋琉璃瓦。大殿的正脊中置脊剎,兩端飾鴟吻,垂脊和戧脊上鯉魚翻身、吼獅、龍吻等多種走獸形態各異。往下看,大殿檐下斗拱為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結構複雜,昂嘴上雕刻着龍口銜珠造型。
通常,中國的木構大殿梁柱都是左右對稱的,但興福寺大殿是東邊通梁、西邊通柱,結構很不對稱,巧妙地利用力學原理,保持了建築的穩固。這種結構在古代建築上極為少見,當地群眾稱它為「東梁西柱」「房倒屋不塌」結構,讓興福寺大殿歷經500多年滄桑而安然屹立。
大殿的牆壁和內部梁架上,可見祥雲、佛像等彩繪,色彩艷麗,圖案精美,彌足珍貴。
據《清乾隆五十四年·偃師縣志》記載,此大殿修建於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距今有500多年,后曾于清康熙年間以及民國時期重修。2016年,興福寺大殿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偃師市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鮑虎欣介紹,興福寺不僅建築風格奇特,風物景觀也極有特點,素以古寺八景聞名。這八景是「五虎把門」「東梁西柱」「十里鍾聲」「鯉魚翻脊」「玉石鋪地」「透靈照人」「四季有風」「大雨不濕」等。
村里的老人都管興福寺叫「歇腳寺」,說是很久以前,興福寺曾是洛陽城外的一處驛站,人們從少林寺去白馬寺的途中,走累了,就在此寺歇腳。
「興福寺大殿保存完整,建築精美,現存結構獨特,是豫西地區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民間宗教建築,充分反映出伊洛地區地方建築因形就勢、靈活建造的特點,體現了建築工匠的聰明才智。」鮑虎欣說。
洛陽日報記者 常書香 通訊員 肖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