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喜報!黃南州榮獲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

時間:2021-10-15 23:19:43來源:大公網

 

  

  10月14日,在雲南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文明論壇上傳來喜訊,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授予:黃南藏族自治州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同時,授予黃南河南縣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這是國家對黃南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充分肯定,對於推動黃南州綠色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右二為中共黃南州委副書記、州長扎西才讓)

  黃南州地處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區,全州國土總面積為1.89萬平方公裏,總人口28萬人,有藏、漢、蒙古、回、土族等23個民族,藏族佔68.6%。全境屬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實驗區,有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濕地公園2處、沙漠公園1處,是青海省國家安全屏障的「支撐區」。黃南是青海省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及國家藏羌彝族文化產業走廊核心區,也是青海省世界級和國家級非遺項目最為集中的地區,2019年批準為國家級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

  近年來,黃南州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認真落實「一優兩高」戰略,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與發展並重、污染防治與環境提升並舉,統籌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擦亮最美生態底色,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一、全面建設「山水黃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近年來治理水土流失156.68平方公裏,生態趨勢持續向好,污染治理力度不斷加大,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續下降,全州空氣優良天數年均達到95%以上,水功能區達標率100%。國土綠化步伐不斷加快。大力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纍計完成國土綠化215萬畝、封山育林58.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9.43%。高水平建設國家級公園7個,成功創建國家森林鄉村5個、省級森林城鎮1個和省級森林鄉村1個,打造高原美麗鄉村108個、全國文明村鎮6個,綠化村莊23個、校園19所、寺院26個。草原生態修復持續發力。深入實施退牧還草、退化草原治理等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近年來纍計完成圍欄建設280萬畝,退化草地改良90.5萬畝,人工種草17.5萬畝,黑土灘治理64萬畝,草原有害生物防治4170.7萬畝,草原退化面積減少159.5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68.65%。

  二、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產業,健全綠色產業體系。加快發展生態農牧特色產業。堅持以草定畜、種草養畜、草畜配套和以種促養、以養帶種、種養雙贏的循環發展,全州2109.5萬畝草場、180.66萬頭(只)牲畜和8.59萬畝飼草料基地通過國家有機認證,成為全省首個天然草場牲畜有機認證全覆蓋地區。實施有機農畜產品品牌戰略。成功創建澤庫國家現代農業(氂牛)產業園和國家級扶貧產業園,「拉格日」模式被農業農村部作為草地生態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改革的典型在全國推廣,培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個,有機認證產品43個。在全省率先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州,是全國首家廳州共建生態有機農畜產品示範州。做強高原生態文化旅遊產業。黃南入選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城市,同仁市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文化旅遊從業人員突破4萬人,旅遊人數、旅遊綜合收入連續保持20%以上的雙增長。成功舉辦熱貢文化旅遊節、國際民族傳統射箭邀請賽等大型文化旅遊活動,「熱貢唐卡」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三、探索創新生態體制機制,構建高原生態典範。完善生態保護制度機制。制定出台《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實施方案》等10餘項文件,推行「一網辦、簡化辦、馬上辦」工作模式,環保領域審批事項最大限度做到「網上辦」「不見面」審批,實現群眾「零跑路」。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生態文明考核評體系,完善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認真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評價機制,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定期評估,對管護實行考核評比,建立長效獎懲機制。深入推行林(草)長制。在全省率先印發《黃南州全面推行林草長制實施意見》,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全面推行「五級網格」管護模式,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管理網格體系,林草資源保護不斷加強,林草質量顯著提升,執法監管更加嚴格,林草保護管理運行進入現代化進程。

  四、奮力譜寫生態文明新篇,擦亮最美生態底色。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始終。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黨和國家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法規納入群眾性宣傳教育重要內容,積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優美人居環境覆蓋全域。以綠色生態為引領,突出城鎮、鄉村及邊界市縣臨近區域,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方面緊密融合。投入國家環保專項資金1.71億元實施286個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受益群眾25.87萬人。申報成功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縣1個、省級生態文明示範鄉鎮5個、省級生態文明示範村43個。綠色低碳發展成為常態。全力推進新能源產業,加快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薪、以電代油」為主的電能替代工程,全州完成電能替代項目57個。建立同仁、澤庫再生利用回收企業,年回收各類再生資源1750噸,實現清潔能源體系零突破。建立森林草原碳匯監測體系,合理利用林草資源,提高生物多樣性和林草生產力水平。(來源:黃南州政府辦)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