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綠面跪射兵馬俑、李錘墓出土冠飾、慈禧入殮時穿的女龍袍……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18日在首都博物館舉行,一場名為「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的高「顏值」展覽同期開幕,匯聚全國23間文博機構的50餘件精品文物。觀眾一飽眼福的同時,還可透過AR眼鏡,360度欣賞文物。
民眾亦可通過手機下載華為AR地圖,「偶遇」兵馬俑,見證秦代青銅仙鶴「復活」全過程。有觀眾感慨,「高科技使博物館『無處不在』。」
不同於一般的文物展,這場名為「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的展覽,以實物、背景材料和高科技展示相輔相成,向觀眾「揭秘」文物出土及修復展示情況。據介紹,這場展期為3個月的展覽,基於館藏文物保護學術成果交流、科學技術手段揭示、文物藝術價值呈現的定位,分為「萬年」、「慧眼」、「巧手」、「芳華」、「永寶」五個章節。
展覽彙集10個省市、23家文博單位的50餘件(套)文物及相關輔助展品,其中不乏國之重器,也有近年來重要的考古發現,還有通過科學研究復原的精美復原件。
秦始皇帝陵出土的紫色和綠色兵馬俑身上的明艷彩繪是如何保存的?慈禧入殮時穿的一件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上是怎麼修復的?古人曾用多少種蠶繭抽絲?如何用現代修復的成都老倌山漢墓提花織機織造「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在展覽中觀眾可以一一找到答案。
展覽還引入了增強現實(AR)技術,實現了展廳現場中虛擬與現實的交互展示,並通過在線虛擬展示,實現展覽的跨越時空、永不落幕。工作人員告訴大公報,今次展覽中有數件文物被注入了AR科技內涵。觀眾可在現場透過AR導覽眼鏡了解展品的相關信息、背後的故事。直觀的圖片、視頻影像附着在真實的文物上,彷彿為文物注入生命,讓今人與歷史對話。
另外,觀眾可現場下載華為AR地圖,通過拍照、視頻方式,實現與AR眼鏡同等的觀賞效果。記者在現場通過該地圖拍攝了一件秦代青銅仙鶴的照片,屏幕上隨即出現這件文物由碎片修復的完整過程,還可局部放大,隨後仙鶴「復活」展翅飛翔,直至消失在鏡頭中,場景震撼。
11場講座呈現研究成果
另據介紹,在「萬年永寶」展覽期間,還將由知名文物保護專家為公眾帶來11場館藏文物保護系列講座,將中國文物保護領域相關研究成果呈現在公眾面前。
大公報記者 江鑫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