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承德稻田探索「旅遊+」

時間:2020-09-22 07:10:11來源:大公報

「10年培養的有機稻米,以平民價格投放省城超市,促銷員忘寫了小數點,5斤裝禮包以188元(人民幣,下同)陰差陽錯賣出了貴族價。」承德隆泉米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國剛感到機會來了,2萬畝的稻田收穫,按照土壤純潔度推出綠色裝和有機裝禮盒,「沒有想到消費者卻鮮有問津。」

承德隆泉米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國剛

  (大公報記者 顧大鵬)1989年,李國剛拿着畜牧專業畢業證書回鄉報到的時候,承德市隆化縣20萬畝的稻田裏,已經很難看到牛馬耕作的影子。他佔着八達營鄉畜牧助理的崗位,卻幹着拖拉機手的活。這位農家子弟從畜牧助理、土地所長到鄉長,兩腳插在泥土裏不能自拔。

  上岸做官還是下海經商?

  10年後,組織上調他回城出任農業局副局長兼布施營農場場長,主要任務是創辦隆泉米業有限公司。農業局、糧食局、財政局、稅務局等20餘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湊足了100萬元註冊資金,農場讓出幾間廠房,隆化縣委常委集體出面,為只有3名工人的集體企業掛牌剪綵。

  「那個時候,政策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創收,隆泉大米一半成為機關食堂的特供,一半作為福利發放給機關幹部和職工,生意興隆。」李國剛說:「好景不常,政策發生了變化,機關事業單位創收渠道斷流了,幹部職工的福利當作不正之風砍了下來。」企業要直面市場,他也要重新做出選擇:「要麼上岸做官,要麼下海經商。」

  李國剛「已經沒法上岸」,與稻農簽訂了5000畝的訂單,剛剛引進的第二台色選機還在路上,當初20餘家機關企事業單位100萬元的集資還沒有一分錢的回報。但當他脫掉官服,笑着走向金色的稻田時卻發現,有稻農卻不再給他面子。

  伊馬吐河、伊遜河和武烈河岸邊的千頃稻田,聯繫着100多個農戶,企業改制前「公司+農戶」的生態體系已現雛形。現在他才察覺到,失去了官方背景,他與農戶說話已經失靈。有的農戶為抵禦市場風險,一方地至少插三四個品種;有的農戶為一分利,簽好的稻穀訂單,轉身就賣給別的商人。市場也沒有迎合李國剛的心意,按照土壤純潔度推出綠色裝和有機裝禮盒,卻鮮有問津。

  給農副產品注入人性

  「市場+公司+基地+農戶」,這個看似完美的現代農業產業模式,李國剛覺得還缺一環,應該把農戶和市場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循環鏈,包裝盒上的信息突出稻農:「農戶頭像、姓名、年齡,包括農戶有幾畝地、幾頭牛,都輸入了二維碼,給農副產品注入人性。」這一個性化十足的創意果然見效,「石家莊郭先生借來承德避暑機會,走進湯頭鄉四間房郝婆婆的稻田,與農民建立起餐桌上的互信。」

  「康熙皇帝將豐澤園的優質稻種帶進避暑山莊。」李國剛介紹:「先農壇是祭神的地方,豐澤園是演耕的地方,當時的承德御稻園,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稻穀良種繁育基地。」

  「作為農耕禮儀,皇帝講究三推三返,三公是五推五返,九卿則為九推九返。1888年春天,光緒皇帝在這裏耕地上了癮,揚起牛鞭,跟在犁後,一口氣走了四個來回。」李國剛反問自己:「深居簡出的現代城市貴族,是不是也想體驗『三推三返』的滋味,過一把當農民的癮?」

  「灤河、伊馬吐河、伊遜河、武烈河、鸚鵡河流域,地處北緯41-43度,與北海道同處黃金水稻產區,這裏20萬畝稻田,曾經是大清朝的皇家糧倉。」李國剛說,伊遜河岸邊的5000畝稻田,連着4個鄉10個村200多家農民。湯頭鄉四間房村御稻園,已經與農藥、化肥和除草劑隔絕了整整10年,又恢復了40年前的生態作業傳統。他鉚足勁,想把稻田文化嫁接成旅遊產品。

  過一把當農民的癮

  2020年7月中旬,記者到四間房村御稻園採訪,見一位婆婆在稻田裏拔草,也想「過一把當農民的癮」。於是脫掉鞋襪,捲起褲管,雙腳剛剛踏進稻田,感到一股鑽心的涼。李國剛說:「稻田和無數眼泉水相連,又稱萬畝泉,公司就是從這5000畝稻田起家的。」

  「10年有機田大米,500克易拉罐裝,值不值60元?」看着記者出水的兩腿泥,李國剛笑着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