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圓明園獸首銅像重聚 六百餘件文物講述歸國故事

時間:2019-09-18 08:35:00來源:大公報

  圖:17日,「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北京開幕。觀眾參觀從日本追索回來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大公報記者江鑫嫻攝

  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17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這是中國首次對流失文物回歸工作進行全景式展現。展覽精心遴選25個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歸案例,調集包括由「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購回的《伯遠帖》《五牛圖》真跡、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圓明園獸首等600餘件珍貴回歸文物,講述70年來文物回歸的曲折歷程與精彩故事。

  大公報記者江鑫嫻 北京報道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開幕式上表示,從1949年至今,通過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協商捐贈等方式,已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萬餘件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流失文物回歸的故事,從一個獨特側面講述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他說。

  流日青銅組器回歸首秀

  

  圖:六件圓明園獸首銅像時隔一百五十九年在國博再聚首\中新社

  展覽分為「圓明夢歸」「革故鼎新 昔往今歸」「多措並舉 殊途同歸」和「協和萬邦 四海歸心」四個部分,講述了25個文物回歸的故事。據介紹,為保證文物安全,部分珍貴書畫將交替展出真跡與復製品。展覽將持續至11月下旬。

  作為今次展覽的一大看點,6件圓明園獸首銅像被擺在了展覽入口位置,這也是牛首、虎首、猴首、豬首、鼠首、兔首時隔159年再度「重聚」。國家文物局介紹,圓明園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十二生肖噴泉構件,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后流失海外。它的回歸啟示國人: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

  展覽的結尾,是上月剛剛回歸的一組文物——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包括1鼎、1簋、1甗、1霝、2嬃、2壺,體現出典型的春秋早期青銅器的時代風格,每件青銅器均有銘文,一共多達330字。這是中國近年來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實施跨國追索的價值最高的一批回歸文物。今次展覽也是這組文物的回歸首秀。

  港秘密小組追回「二希」

  《伯遠帖》《中秋帖》《五牛圖》當屬今次展覽中最受關注的一批展品。不過《中秋帖》此次展出的是復製品,《伯遠帖》和《五牛圖》則是真跡展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均由回歸「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從香港購回。

  民國以來連年戰亂,大量珍貴文物流至香港,引起眾多中外藏家、文物商販的興趣。新中國成立后,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成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專門在香港從事珍貴文物搶救工作。

  《中秋帖》《伯遠帖》和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快雪時晴帖》被乾隆合稱為「三希」。清末時,中秋、伯遠二帖被溥儀攜出紫禁城,幾易其手,輾轉至香港。1951年10月,鄭振鐸得悉「二希」即將詢價出售的消息后,立即啟動文物搶救工作。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的王冶秋奉命偕同時任上海文管會主任徐森玉、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兼程南下談判,最終成功購回「二希」,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結束了兩件國寶長達數十年的顛沛流離。

  此後幾年間,「文物小組」有計划地徵集了唐韓滉《五牛圖》、五代董源《瀟湘圖》、宋徽宗趙佶《祥龍石圖》等重要文物。此外,展覽還特設「香港搶救徵集珍貴錢幣文物」專區。

  多名港人護寶 珍藏捐贈國家

  

  圖:觀眾在展櫃前參觀港商名流曹其鏞夫婦捐贈的中國古代漆器文物\新華社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講述了楊銓、葉義、曹其鏞等多位港人將收藏珍品文物捐贈國家的故事。其中,楊銓為祖國文物流失倍感痛心,立志盡畢生之力保護中華文物。1959年至1964年間,他克服種種困難,分8批將其珍藏的5000餘件(套)文物運回內地,捐獻給國家。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政府接受的最大規模的文物捐贈。

  楊銓捐贈文物包括陶瓷、銅器、玉石器、漆木竹器、文具等,時代涵蓋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大部分文物后划撥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

  在抗日戰爭中以醫術仁心聞名香港的葉義,生前多次將自己珍貴的文物與藝術收藏捐歸公有。去世前他留下遺囑,將其珍藏的81件犀角文物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這批犀角文物展現了明清時期雕刻家傑出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是一批極具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的文物藝術品。

  展覽還展出了香港企業家曹其鏞夫婦捐贈的中國古代漆器。此前曹氏夫婦將珍藏的168件(套)中國古代漆器無償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年代跨度從宋元至明清,數量眾多、品質精良。浙江省博物館因此改善了漆器文物收藏的格局與面貌。

  港嘉賓冀港青多了解祖國歷史

  

  圖:觀眾在展櫃前觀看明代《永樂大典》 新華社

  來自香港的張素萍女士作為嘉賓受邀參加展覽開幕式。在參觀完展覽之后,她表示,舉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非常有意義。透過展覽,她更全面地了解了祖國的輝煌歷史,知道文物的流失和回歸過程,以及包括港人在內的諸多愛國人士所付出的努力。她希望,香港的青年人也能多到內地來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通過參觀各大博物館的展覽,多了解中國歷史,愛護、保護文物。同時,她也期待能在香港看到更多這樣高規格的歷史文化展。

  張素萍表示,今次流失文物回歸展是一個自信滿滿的成果展。正是由於近年來經濟實力、國際話語權的提升,中國在追討流失文物方面才取得了一系列的卓越成果。

  在展覽中特設「香港搶救徵集珍貴書畫文物」及「香港搶救徵集珍貴錢幣文物」專區,同時還講述了多位港人將珍藏的大批文物捐贈給國家的故事,這在張素萍看來都是愛國的體現。她認為,愛國並不是抽象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她希望香港的青年一代能多看看類似展覽,了解祖國歷史的同時,看到前輩們為國家發展的付出和承擔,深刻理解他們的家國意識和愛國情懷。

  

  國寶回家 彰顯文物追索自信

  文物界稱為「罕見青銅器珍品」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17日在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首次向公民展出。作為大批曾流失海外又輾轉回歸祖國的重磅文物之一,曾伯克父青銅組器與600餘件回歸文物匯聚此展,訴說前世今生。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日前向媒體表示,此次展覽規模大、文物多,文物回歸故事十分感人。據介紹,在文物追索的25個案例中,每個案例中都匯聚着中華兒女拳拳愛國之心,凝結着一代又一代文物守護者的心血與努力,也蘊含着許多精彩曲折、不為人知的故事。比如,《伯遠帖》《五牛圖》《中秋帖》等廣為人知的「國寶」級文物,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通過中央人民政府實施的搶救徵集文物工作后,重回祖國懷抱,收入公共館藏。

  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從未中斷的民族,文物十分豐富,但同時,文物破壞、流失也非常嚴重。尤其是近現代,清末開始,國力衰退,屢受列強欺凌。流失的文物也大部分是那個時代開始大量外流的。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餘件中國文物,這其中不包括私人收藏,而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共有1000萬件左右。中國文物流失海外最多的7個國家分別為英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法國。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不斷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的多種途徑,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未來,在政府和民間愛心人士的合力之下,將有更多流失文物回歸祖國。(中通社)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