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龍門佛光——河南佛教藝術展」亮相台灣佛光山

時間:2019-08-21 13:50:51來源:河南博物院

  8月18日,由中華文物交流協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河南博物院、龍門石窟研究院、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河南省文物局協辦的「龍門佛光——河南佛教藝術展」在台灣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幕。中華文物交流協會代表團以及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等出席開幕式及相關活動。

星雲大師在開展儀式上和來自大陸的嘉賓合影留念

  此次展覽匯集了河南博物院、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收藏的北魏至唐代時期的67件(組)佛教文物,涵蓋各式佛像石刻、造像碑、金銅佛像、法器、佛塔等,同時結合著名佛教寺院、石窟、石刻圖片,描繪出河南佛教藝術的基本面貌。

  本次展覽有難得一見的優填王造像、力士像、安思泰造像塔等。展場以「胡風漢韻──南北朝時期」「盛世梵影──隋唐時期」兩部分呈現,是一次全面闡釋佛教文化東傳變革歷程、展現佛教藝術發展高峰時期獨有魅力的文化盛宴。河南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也是佛教東傳的重要源頭,同時又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北魏遷都洛陽后,佛教藝術在這裏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獨特的「中原風格」,然後向四周傳播發展,龍門石窟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河南博物院策展人王景荃為佛館的法師及館員導覽講解

  龍門石窟至今仍存有窟龕23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數量之多不僅為我國各大石窟之首,亦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

  開幕座談交流會上,張得水副院長回顧了河南博物院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延續多年的合作歷程,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更多台灣同胞用心感知佛教藝術的「中原風格」、深度領略中原歷史的博大厚重,持續為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合力弘揚中華文化作出貢獻。

  該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11月24日。

  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洛陽,原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開窟造像之風隨之南移,王公貴族便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受皇室影響,以龍門為中心,環繞洛陽城周圍開鑿眾多中小型石窟。民間造像也蔚然成風,出現大量的石刻造像和造像碑,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的重要部分。

  由於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推行漢化政策,推動南北文化融合,佛造像融入漢文化的審美觀和藝術技法,出現「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帶」的中原風格。東魏、西魏繼承此造像風格。至北齊、北周又轉為面相豐圓、軀體壯實,既各具特色、富有個性,又和諧統一;貼近生活,淡化宗教的神秘感,強調佛像的通俗化。

  隋唐時期社會繁榮、政經強盛、文化交流頻繁,為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此時造像藝術不再模仿外來的藝術風格,轉向個性化、理想化發展,佛像面相豐滿端庄、體態優美渾厚、衣紋流暢自然、手法寫實細膩,使造像藝術達到鼎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