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游资讯 > 正文

「霓裳」內蒙古 傳承民族魂

時間:2018-11-21 15:39:00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11月19日,來自內蒙古各盟市地區,雲南、甘肅、青海、新疆,以及蒙古國和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圖瓦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等159支代表隊、1908套蒙古族各個部落的「霓裳」在呼和浩特市精彩綻放,通過第十五屆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總決賽和精品展演,向世界傳承民族文化。

  本次藝術節是立足國內、面向國際,是文化和旅遊多元素、全方位、高效率的深度融合的自治區品牌文化旅遊活動,是歷屆以來活動規模最大、創新比賽項目、社會關注最高的一屆盛會。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其起源可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穿「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遊牧民族,及蒙古族,形成巴爾虎、布里亞特、呼倫貝爾厄魯特、扎賚特、扎魯特、科爾沁、奈曼、敖漢、阿魯科爾沁、巴林、翁牛特、喀喇沁、克什克騰、烏珠穆沁、浩齊特、阿巴嘎、蘇尼特、察哈爾、四子部、達爾罕、茂明安、土默特、鄂爾多斯、烏拉特、阿拉善和碩特、土爾扈特、阿拉善信仰伊斯蘭教蒙古人、喀爾喀28個蒙古族部落不同的服裝服飾文化。

  2004年,蒙古族服飾被列入《中國國家民族民家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8年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9年,內蒙古開展了蒙古族服飾的搶救保護工程,經過4年多時間的調查,確定了蒙古族28個部落傳統服飾的基本樣式,共搶救性制作內蒙古現存28個蒙古族部落的108套服飾和34組頭飾,並已全部移交內蒙古博物院,作為永久性藏品。

  118.3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地域,自然環境、生活習慣等的不同,蒙古族各部落的服裝服飾也是各具特色,面料款式、色彩裝飾、綉線縫製、衣帽配飾等不盡相同,但卻非常考究,草原兒女用他們穿在身上的文化,歷歷代代講述着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