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訊(記者 楚長城)12月24日,「紀念滎陽青台遺址發掘90年暨郭寶鈞先生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市舉行,餘暉專家和學者重點回顧了郭寶鈞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傑出貢獻,並就滎陽青台遺址的考古學研究各抒己見。
本次會議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導,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鄭州市文物局主辦,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滎陽市文物保護中心協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市文物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首都師範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河南大學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學者,及郭寶鈞先生親屬代表參加活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劉國祥,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張慧明,鄭州市文物局局長顧萬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光,郭寶鈞先生家屬代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考古工作室郭鵬分別緻辭。會議開幕式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主持。
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鄭州市文物局原局長閻鐵成,以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昌韜、張松林等受邀參會。
郭寶鈞是中國考古學的開創者之一,商周考古的奠基人。自1928年從事考古工作以來,郭寶鈞陸續參加或主持了對安陽殷墟、歷城城子崖、浚縣辛村、滎陽青台、汲縣山彪鎮、輝縣琉璃閣等一批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寶鈞又帶隊進行了多年的田野發掘。郭寶鈞在考古發掘及考古學研究中,成果豐碩,參加殷墟遺址發掘,首識夯土;發掘安陽、洛陽、浚縣(今鶴壁)辛村、輝縣琉璃閣、汲縣(今衛輝)山彪鎮的商周墓葬,首論列鼎制度;研究青銅器,首倡「銅器群」概念。
滎陽青台遺址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豐富的遺跡、遺物,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了新的資料,對延續中華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1934年,郭寶鈞對青台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出土一批仰韶文化遺跡和遺物。2015年以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其進行了繫統調查勘探和重點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發現有仰韶文化中晚期的3重環壕、北鬥九星天文遺跡、3處近400座展現文化融合的公共墓地、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瓮棺葬、中原地區史前最早的土坯房屋等,並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物,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了新的資料。
研討會上,鄭光、牛世山、張新斌、蔡運章、張立東等學者就郭寶鈞的學術貢獻做了專題發言;張松林、魏青利、宋國定、苗波等就鄭州地區新石器、滎陽青台遺址的考古發掘歷程及考古學研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主持的自由交流環節,張天恩、王佔奎、赫玉建、喬保同、張昌平等學者重點回顧了郭寶鈞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傑出貢獻,並就滎陽青台遺址的考古學研究各抒己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趙輝表示,他們將以此次會議的召開為契機,牢記中國考古學的「來時路」,銘記前輩學者的殷殷囑託,不斷推動中國考古學事業向前發展。
郭寶鈞(1893—1971)
字子衡,河南省南陽市人,考古學家。192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繫,在河南省立南陽中學任教,後到省教育廳工作,1928年以河南省教育廳代表身份參加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安陽殷墟進行的發掘,後在中研院史語所任職,194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1952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歷史繫考古專業兼任教授,擔任基礎課《商周考古學》的教學工作,同時進行部分專題課的講授。郭寶鈞先生致力於商周考古及古代青銅器的研究,主持或參加了安陽殷墟、山東城子崖、河北磁縣、河南浚縣、輝縣等地的調查發掘工作,編寫或參與編寫了《城子崖》、《浚縣辛村》、《山彪鎮與琉璃閣》、《輝縣發掘報告》等發掘報告,著有《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