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河南 > 正文

開封博物館研學試驗課精彩開場

時間:2020-11-25 13:15:56來源:大公網

  11月21日,預約開封博物館研學實驗課的同學們按時到來。疫情期間,每堂課的預約人數控制在20人以內,同學們戴好口罩,測量體溫,在開博研學教員的帶領下,開啟了嶄新的博物館研學之旅。

  一千年前的宋代,在開封城內,有一座高12米,相當於現在4層樓高的「通天神器」,它可觀天象,可演示天上1464顆星星的運行軌跡;它可計時報時,每天的誤差不超過1秒……這樣一座「黑科技」滿滿的高大機械裝置,就是北宋中期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葯物學家蘇頌主持制造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水運儀象台。它開啟了近代鍾表擒縱器的先河,蘇頌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這是開封博物館的第一堂研學實驗課,20名同學將和開博一起,走近它,認識它,共同領略它的魅力。

  來到水運儀象台下方,清晰的運轉聲音傳入耳中,同學們被龐大的機械裝置所震撼。水運儀象台分為三層,最頂層用來觀測天象,中層用來演示天象,底層是計時報時和動力裝置,動力裝置中的樞輪是間歇式轉動的。這是同學們通過觀察水運儀象台一步一步得出的結論,但心中又產生了疑惑,為什么被水連續沖擊的樞輪並不是連續轉動的?

  原來在樞輪頂端有一個可以「抓住」樞輪,又能「放開」樞輪的部件,這個部件也就是當代機械表里面的關鍵部件——「擒縱器」的前身。同學們通過觀察比較古人的計時工具:圭表、日晷、滴漏、沙漏,知道了為什么說水運儀象台的「擒縱器」是一項影響世界的黑科技,對它的制造者蘇頌這位宋代科學家充滿敬佩之情。

  接下來就是動手環節,兩人一組用樂高拼裝「擒縱器」。通過動手,同學們了解到了多個學科知識,比如:重心高低和穩定性的關係,大小齒輪聯動的關係,以及壓力和摩擦力的關係等等。知道了蘇頌在制造水運儀象台過程中運用的科學原理,也體驗到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認識到團結協作和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在另一個教室里,是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研學課程。音樂是用組織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最能打動人的藝術形式之一。

  課程開始,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到展廳參觀館藏文物大晟編鍾,這套編鍾不同於我們熟悉的先秦編鍾,他們有着大小一致的外形,卻能敲出不同的音高,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我們的大晟編鍾是通過鍾壁的厚薄不同來調整音高的。

  北宋崇寧三年,宋徽宗有感全國音律不齊,親自下令鑄造大晟編鍾,發往各州縣定音,使全國範圍內達到了「音同高」,我們所熟悉的那些優美的宋詞佳句,才能在各個地方唱出同樣的曲調,它也是歷史上最早的十二律編鍾定音器。但十分可惜,大晟編鍾在使用了僅僅二十年後,就因為靖康之難導致流散各地,同學們還仔細觀察了大晟鍾的外形和紋飾,對于它有了全新的認識。

  來到7號展廳實驗區,同學們看到了復原的可以演奏的大晟新鍾。同學們化身宋代樂工,分成五個小組,每組分工協作,使用各自的量杯,調音器等實驗工具,在老師的指導下,首先調整出do音,然後按照宋代使用的三分損益法(損就是減少,益就是增加,即是把一個數值平均分成三份,然後在原有數值的基礎上做加法或減法,這種方法只需要定出一個標準音就能推算出其他所有的音)推算出七個音。同時,用相對應的水量數值,每組都做出了一套水杯編鍾。

  大家使用自己做出的水杯編鍾,演奏出清脆悅耳的音樂。通過親手模擬完整的宋代定音過程,同學們了解了物體震動頻率和音色之間的物理規律,也深切感受到了大晟編鍾的歷史價值。在課程的最後,同學們還走上舞台,親手演奏大晟新鍾,在余音裊裊的鍾聲里,結束了這堂別開生面的宋代音樂課。

  開封博物館圍繞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館藏和展陳文物為支撐,引進先進理念,整合館內資源,強化科學普及和社會教育功能,打造了系列特色研學課程。這次與樂其研學實踐教育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兩堂實驗課,第一次開啟網上預約,僅一天就已約滿,之后還將有更加精彩的課程陸續推出。開博將成為中小學生研習歷史文化的新殿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