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牟山腳下箜篌鳴

時間:2019-01-04 08:25:45來源:鄭州日報

  中牟有山嗎?未曾聽說,然而清乾隆年間版《中牟縣志》記載:「牟山,在縣治北五里,高十餘丈,延數十里,旁有牟山廟。」說明真有山。

  原來是東漢末年曹操和袁紹在此進行官渡之戰時,雙方均修築起的龐大高聳的土山工事,這些戰爭遺存即被後人稱作了「牟山」。由於中牟北鄰黃河,每次黃河決口均順東而下,中牟便遭受水淹,所以歷史上的牟山早就不存在了;但善于以文化推動發展的中牟人,近兩年興建起了牟山濕地公園。

  他們挖湖壘土,一座佔地600畝、主峰高153米、連接三座配峰的牟山在中牟平地上聳立,金秋時節,山下湖水澄亮,園內秋色濃郁,成為中牟一道靚麗的風景。

  一個秋日的下午,來自全國各地的50餘位作家詩人齊聚牟山腳下、賈魯河畔,參加第七屆雁鳴湖筆會。

  「雁鳴湖筆會」是中牟一個響亮的文化品牌,2000年至今已組織舉辦了七屆,每屆參會作家、詩人均在40位以上,不乏省內外知名大家,現已有500多位先後走進這方熱土,寫出了1000多篇妙文佳作,筆會影響力由國內擴展至海外。

  參會的嘉賓們進入中牟文化藝術中心,竟驚奇地發現中牟是箜篌樂器的發源地。我記得學生時代,兩次學過千古名篇《孔雀東南飛》,「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至今仍能脫口而出。

  那漢末廬江府小吏焦仲卿與愛妻劉氏為母所迫,一個「舉身赴清池」、一個「自掛東南枝」的哀婉故事,曾令我唏噓不已;但詩中提到的「箜篌」,則一直沒有見過。

  據《中華民族1000個第一》記載,箜篌為黃帝樂師師延始造,稱九弦琴。《太平寰宇記》中說:「箜篌城在中牟縣東南20華里,昔師延(這裏師延指的應是樂官)在此造箜篌,以悅靈公。」

  箜篌城遺址位於韓寺鎮東古城村東北角,尚存三段夯土牆。中牟人抓住這一寶貴的考古發現,聯手北京魯璐箜篌文化藝術公司,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辦了「箜篌引路」情景音樂會。「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唐代大詩人李賀《箜篌引》描述的琴音之美再現,全場觀眾為之驚嘆、傾倒,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河南中牟。

  接着中牟縣啟動「尋找箜篌傳承人」活動,第一批25名傳承人經過訓練,已可登台演奏,在鄭州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儀式上展示,受到關注與好評;第二批從300多報名者中遴選出35人進行培訓,一支朝氣蓬勃、才藝出眾的箜篌演奏者隊伍在中牟古地上靚麗現身。

  在文化藝術中心小劇場落座,先是兩位白衣少女,分坐兩架古色古香的鳳首箜篌旁,一曲《織夢行雲》,將觀眾帶進如夢如幻的意境里,身后屏幕上一樹桃花飄舞,似蝶飛隨風落下。接着,兩位紅裙少女、幾位白衣少女操豎箜篌,玉腕抬,樂聲動,孟郊的《遊子吟》從琴弦里流出,柔和、清純、婉轉,伴着少女們深情的演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詠三嘆,迴腸蕩氣。

  最後上來一組十歲左右的兒童,一排古風流韻的箜篌扇形擺開,在一架鋼琴的伴奏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箜篌齊鳴,時而激越鏗鏘,時而淒婉纏綿,席座里的觀眾不由生出一股「今宵別夢寒」的悲涼之感。

  現今中牟正着手興建佔地108畝的箜篌城遺址公園。可以預見,不久一座中國獨有的箜篌音樂城,將讓中牟的名字飛得更高、響得更遠。(李智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