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傳統的舞台演出,往往把演出放在一個人為環境裏,也就是三面牆中間去演。主創們在全國各地尋找適合做山水實景演出的場地,或者說尋找適合做地方文化和自然結合的素材。這一找,就找到了泰山東北麓的天燭峰,天燭峰這個地方,蜿蜒曲折直達岱頂,沿途奇石能言、清泉有聲,大小天燭朝天立,懸崖巨壁夾谷行。這裏藍天高遠,白雲悠悠,松濤陣陣,又是古御道所在地,也是尋古探悠的好去處。
於是,《中華泰山·封禪大典》的戶外舞台,穩穩地扎在了天燭峰腳下。舞台和觀眾區緊依山勢而建,且運用了泰山石為主要建設元素,與泰山融為一體。以天地為背景,春、夏、秋、冬,泰山的四季成了主角,再混合夜間絢爛無比的霓虹燈光,大家看的是演出,捎帶着連天燭峰的絕世美景,也一併納入眼簾。
僅有自然美景當然不夠,一場好看的實景演出,是聲、光、電、演員和當地特色文化共同作用的產物。《中華泰山·封禪大典》主演區就是一個巨大的「封禪台」,全景式的自然山水舞台在霓虹燈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當觀眾走進劇場,置身山水間,便能一享從未有過的視聽感受。
演出時,舞台和巨大的LED屏相互配合,一張一合,演員傾斜而下,依次為人們呈現遠古的混沌洪荒、秦代的金戈鐵馬、漢代的儒風雅樂、盛唐的萬國朝冕、北宋的藝術情懷、大清的民族融合……演出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音畫一體,500人的封禪演繹與泰山春夏秋冬的景觀變化,合成了泰山輝煌的交響。
「封禪」是《中華泰山·封禪大典》的魂。歷史上的帝王凡建功立業,都喜歡到泰山封禪,那是他們炫耀業績的政治大典,其「豐功偉業」除了見諸史冊,也給泰山留下了諸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如今,歷史的煙雲雖早已消散,但「封禪」這一曠世大典卻常被今天的遊客念叨,似乎總有不得一見的遺憾。泰山當年是真正有成就的皇帝才敢來這裏向上天傾訴他們的功績,在告慰天下的時候,泰山不僅了不起還承載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脈絡。在構思《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時,中國非常典型的五個朝代:秦朝、漢朝、唐朝、宋朝和清朝的君王都到泰山封禪過,這些朝代串起來,其實就是代表中華民族歷史的一些非常漂亮的珠子,把它們用封禪的形式連接起來,就能夠表現我們歷史的恢宏。
鑒於《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是旅遊演藝,除了承接厚重的泰山文化,它還必須好看。如帝王的出現,會跟着非常華麗的場面,那些盛大的儀式、音樂,和皇家禮儀有關的背景上的很多東西都會同時出現。80分鐘的時間裏,帶領觀眾穿越5000年的時空,讓遊客用獨特的方式去探尋泰山的內涵、故事跟文化,這個就有意思多了。
經過幾年的沉澱與改變,作為2018年春晚分會場,《中華泰山·封禪大典》以恢宏舞台上的「國泰民安」四個鎏金大字高調亮相。春晚之後,改版的《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增加了很多貼心的小細節:唐朝部分不再單純表現歌舞,而是首次呈現帝後封禪,細膩演繹內心獨白,真實而動人;清朝的皇家慶隆舞,在大氣跳躍的音樂中展現皇家貴族的隆重節日氛圍,用虎鹿熊3個圖騰崇拜表演,增加了節目的娛樂性和可看性;尾聲還增加了「國泰民安」祈福環節。
謝幕後,隨着舞台升起,觀眾席上的90名擊鼓演員互動表演,同時210名燈籠演員流線出場,場面愈發壯觀。來了,漢武帝來了,女皇武則天來了,還有宋朝皇帝,清朝康熙、乾隆,還有好多好多,也記不清了,反正就在這條山路上,都和我們一樣走……(作者:米廣弘,大公文旅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