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在AI時代保存終會消失之行業

時間:2018-06-19 03:15:50來源:大公網

  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令不少行業和事物消失。近日,我閱讀了潘國靈的《消失物誌》(香港:中華書局,2017年),本書記載了不少在今天已消逝的事物,包括香港的傳統行業,這些行業全都是我們小時候的集體回憶。在未來的日子,將會遺失的行業會愈來愈多,本書用文字及相片,記錄了一些香港已消失的「文化遺產」。

  書中令我最感興趣的已消逝或將消逝行業是補煲業。香港末代補煲佬吳源無限期補養售出的煲,後來,他病了,至今下落不明。現代社會是一個用完即棄,甚至是未用已丟的年代,相信已沒有人會花錢保住一個瓦煲,實是補煲業消失的主要因由。

  在連鎖眼鏡店未盛行之前,眼鏡在流動攤檔發售,攤檔小販被稱為眼鏡佬。顧客不知道這些眼鏡怎樣得來,轉過多少次手,它們不斷為人循環再用。今時今日,我們把身體交託給科技。眼鏡店必有專業驗光師,眼鏡佬注定被淘汰。

  事實上,作者在全書貫徹着一個主題,「我所熟悉的東西,已經不復存在了」。書中的「消失」有着不同的歧義:照字面表意,是指舊日子的消逝之物,它們沒有明確的消失邊界;亦可理解為事物處於社會邊緣位置,被視而不見或習慣化了。他透過相片及文字,為這些消逝之行業留下了紀錄,從而令到下一代人仍可了解我們上一代人的生活。這些記憶不但是過去已發生之事情,亦是文化的傳承,只要多了解這些文化遺產,我們自會對香港培養出一份歸屬感,同時令到我們更愛惜我們的香港。

  期望大家讀畢全書後,亦會認同作者所提出的一個觀點——「對曇花一現的悲憫,努力保存終會消失滅絕的東西」。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