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美國加息不斷,特別是最新的美聯儲議息會議結論,今年可能會加息四次,外部資金持續緊張可能會成為常態。而在內地市場,則出現了多隻信用債的連續違約,包括上海華信、億陽集團、神霧環保、富貴鳥、中安消、凱迪生態等共計19隻信用債處於違約狀態。雖然我們從靜態數字上來看,和2017年基本持平,還少於2016年同期。但金融永遠是要看整體的系統影響,或者說,與市場整體的預期有很大關聯。而從目前看,筆者個人覺得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於接下來市場資金面的預期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2018年和2019年是債券集中到期的高峰年,除非經濟增長、融資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否則,債券的違約數量都可能出現較大的增長。僅2018年,債券的總償還量都到了26萬億元人民幣以上,如此規模的債券消化起來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
其次,要非常注意火燒連營的事情出現,汲取美國2008年金融海嘯的教訓。因為債市出問題,永遠先從低等級債蔓延到高等級債,這就會使得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大幅降低,導致出現拋售風潮。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此次流動性緊縮出現內外聯動的跡象。從外部來看,美聯儲已經處於加息周期了,今年大概率加息四次,輸入性通脹壓力很大。從內部來看,中央從宏觀層面去槓桿已經是確定的事了,所以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會比較難看到資金面出現大幅寬鬆的跡象,再加上經濟周期處於低谷,而經濟結構也在做深層次的調整。
多重因素疊加影響
在上述因素的互相影響下,筆者認為,投資者和金融機構的市場預期會發生很大變化。簡單講,就是趨於保守甚至是過度保守,或使得本來可控的局部風險事件演變成不可控的整體性系統風險。也就是說,可能一開始是資產端的風險,從債券蔓延到其他資本市場,竟而是資金端的風險,出現金融機構之間的互信發生動搖,從而出現資產端和資金端兩側流動性均大幅降低,整個系統性風險就會出現。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的產生路徑就是如此。
所以,筆者覺得,作為投資者,在目前打破剛性兌付,整體資金面收緊的情況下,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觀察資產端和資金端兩側的變化情況;而作為市場的管理者,也一定要做好流動性動態平衡工作,千萬不能矯枉過正,這一點從目前A股市場的走勢也可見一斑。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並無持有上述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