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文化藝術淨心靈 平凡卓越塑人格

時間:2018-04-01 03:15:41來源:大公網

  清代才子袁枚的詩《苔》,歌頌渺小的苔花在幽暗中也要昂首挺胸怒放。二百多年後,鄉村教師梁俊帶着貴州大山中的小「苔花」們以乾淨的嗓音唱起「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和詩以歌,一夜刷屏。

  這是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經典詠流傳》上的難忘一幕,也是這一節目鑒賞團成員之一的王黎光心中難以磨滅的一幕,是王黎光政協提案關於「美育教育推廣入基層」的另一啟發點。

  《經典詠流傳》讓沉澱了很久的古詩詞文化重新浮出水面,加上創新的音樂元素,「為文化插上歌聲的翅膀」,很快便成了朋友圈刷屏的現象級話題節目。「所謂語言的終極是音樂。音樂能夠走進語言不能言盡的抽象和空間藝術,每個人的想像空間都會在音樂裏放大,最終人們會在這個空間找到生活的答案。」節目的創新之處在於以音樂這樣的一個方式呈現,變得更輕鬆,讓教育意義更加有內涵。也因為此,《經典詠流傳》中的古詩詞配上喜聞樂見的旋律,更容易被大眾瞬間接受,也更使人們願意翻開古詩詞,走進它們背後的故事和內涵,進而釋懷生活的所有。

  王黎光認為,《苔》、《明日歌》、《桃花緣》、《春曉》等經典歌曲的刷屏,說明青少年缺乏流行元素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作品,缺少偶像與經典傳唱人對經典作品的傳播引領,因此,除了鼓勵更多優秀作品的創作,進入中小學課堂無疑是有效的傳播手段。「全國大概有三十二萬多所小學,試想如果我們能夠把像《苔》這樣的正能量普及和傳承到每一個人的心靈當中,幸福和快樂就一定是看得見摸得着的。」

  「音樂絕不是膚淺的吹拉彈唱。」王黎光說:「文化藝術的功能在於淨化心靈,塑造我們平凡而卓越的人格。」正如同古詩詞一般,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走進每一個人心中。「這種力量不是吶喊的力量,而是從容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他謙虛地表示,這種力量同時也在提醒自己,要做一個文化的普及者,做一個像苔花一樣平凡而卓越的文化傳播者。「藝術教育絕不是把學子培養成僅僅掌握音樂技巧的工匠,而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之根、民族之魂,通過現代傳播為青少年一代打下鮮明的印記。」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