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偏食」傾向 造成知識掌握不均衡

時間:2018-03-23 03:15:54來源:大公網

  圖:同學們對於自己強項學科,往往進一步沉浸其中,埋頭苦讀,愈讀愈投入

  飲食習慣的偏食,指的是只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不吃不喜歡吃的東西,久而久之造成營養不均衡,這在孩子成長階段是常見的,現在的家長也是普遍意識去加以糾正。筆者不是營養專家,之所以提及偏食現象,主要是以此類比同學們常常出現在學習上的偏食傾向,而這種在學習方面的偏食傾向,不僅同學、家長未必自我察覺,甚至可能不少老師也未必有這方面的意識,更有可能會有意無意之間助長和加重了這種學習偏食傾向。學習上的偏食傾向,同樣會造成知識掌握的不均衡。那到底學習上偏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到底有何具體表現呢?

  弱項科目的逃避心理

  說一種最為常見的情況:在學習英語方面的逃避心理。假設有一位中學學生,他學習中國語文科、數學科和X學科多學得非常得心應手,成績好,學習動機和興趣自然比較高。唯獨英文學得不怎樣,原因可能有許多,比方說基礎打得不太牢固,自己的學習方法和以前的老師的教學方法又不太對症下藥。結果英文學習累積下來的「債務」愈來愈高─初階的詞彙和語法學得不牢固,基礎沒有打好,到了愈是高年級,所學東西的難度就愈發朝高階遞進,結果愈學就覺得愈難學,愈學就愈沒勁兒,因為之前累積下來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變成「利滾利」。

  好了,非英語科目,學得得心應手;英語科目,學得不成體統。面對這個局面,該怎麼辦呢?如果從理性分析的角度來說,非英語科目既然已經學上手了,不妨先放一放、緩一緩,應該集中學習時間和精力,針對弱項的英文科,進行密集狂攻式學習和操練,務求追還以前所累積欠下的學習「債務」,追上學習進度。一言蔽之,就是保存強項、補救弱項,這種思路很容易理解,是不是?

  害怕失敗  愈學愈差

  但以筆者的教學經驗和觀察所得,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同學們都不是這樣想和這樣做的。對於自己強項學科,固然沒有放緩,往往進一步沉浸其中,埋頭苦讀,愈讀愈投入。但對於自己的弱項科目(不一定是英文科,可以是數學科、通識科或者中文科等必修科目),不但沒有急起直追,反而有一種逃避心理,有意無意之間逃避這門弱項科目的學習,逃避面對這門學科,比方說,上英語課時去做其他科習作,尤其是做強項學科的習作。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其實這是一種學習心理學的現象,甚至可以說,一切學習行為都可以化為學習心理學行為。具體在這種「強項更強、弱項迴避」的情況中,同學之所以如此,其實就是因為強項學科的學習更加能夠帶來成就感(容易拿到更好的成績)、滿足感,從而在這種追求滿足感成就感的心理牽引下,愈發全情灌注在強項科目之中。相反,對於英語或者其他弱勢但又不能退修的學科,則因為缺乏成就感,害怕面對失敗挫折,而愈發採取逃避的心理,結果當然是愈學愈沒勁,愈學愈差了,這就是我所謂的學習上的偏食傾向。

  那為什麼說有時候老師反而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學習偏食傾向呢?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大家知道,當代的教育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正面鼓勵教育,對於同學們哪怕只獲得了一丁點的學習上的進步,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毫不吝嗇地加以讚許鼓勵,從而讓同學能夠在較為正面的環境氣氛中抱持積極的學習情緒,有利於進一步的學習和提高。這一點本身沒有錯,同學很難在畏懼、瑟縮和自信嚴重不足的情緒下能夠學有成效。

  問題是,老師在培養學生正面積極學習態度上,切勿採取引導同學學習偏食的方式。例如,同學學習某一學科很有天分,但也有些科目不怎麼樣。結果,老師只是不斷給予同學在強項有天分學科學習的鼓勵和能夠展現成就的機會,但對於弱項學科卻沒有適時予以跟進補救,結果變相造成了學生的學習偏食。  

  不錯,學生在其強項學科上能夠拿好成績,能夠在校際相關學科競賽上拿到優異獎項,學生的確會因此而充滿成就感和積極態度,但這份學習成就感有可能只是片面的成就感,只是一種偏食傾向。當代教育講究均衡發展,不必急於在基礎教育階段劃分專長。那老師應該怎樣做呢?下回分解。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 鄧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