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談兩部西片的譯名\田力

時間:2018-02-22 03:15:50來源:大公網

  最近談論得較多的外語片譯名是,《廣告牌殺人事件》(The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及《戰雲密報》(The Post)。

  有論者以為《廣告牌殺人事件》是「誤譯」,因為影片裏沒有殺人,起碼廣告牌沒有殺人;而且這譯名沒有原名的神韻,不夠曖昧和陌生化,更「壞」了電影的味道。原來,Ebbing是虛構的密蘇里小鎮。非常佩服這論者的細緻分析,同時也肯定對方為電影行銷的門外漢。如果把原名的陌生和曖昧感「傳神」地譯出來,此片名只能是小眾電影格局,不利營銷。創作外語片的中文片名不是翻譯也不求傳神(大部分情況),主要目的是吸引觀眾入場。所以,這種片名的創作可以與原來的片名無關,也可以有關甚至可以誤導,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廣》片的譯名非常聰明,利用原名「Three Billboards」在美國已形成的氣勢,以「廣告牌」先行,以便觀眾知道是這部電影,「殺人事件」雖然一般,卻充滿動感、懸疑和刺激。《廣》的創作絕對合格。

  電影譯名如求「傳神」或原汁原味,是推銷的大忌。道理不必多說,你認為「去釜山的列車」和「拯救大兵瑞恩」,與《屍殺列車》(Train to Busan)及《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哪個更興奮、刺激?

  至於《戰雲密報》的譯名則有讚有彈,讚的認為把戰爭和報業拉在一起,「玩字」玩得出色;彈的一方認為此片名不知所雲。香港的創作人喜歡玩「食字」(同音異字),很多時是玩得過分,淫而不樂有之,不知所雲亦常見。筆者認為《戰》片玩字方面無傷大雅,對電影營銷也沒有大影響。《The Post》賣的是導演史提芬史匹堡、影帝湯漢斯以及影后梅麗史翠普。所以,這片名就算直譯是「華盛頓郵報」,不必任何創意已足夠招徠。比起四十年前同樣關於美國總統尼克松的電影《All the President's Men》,《The Post》片名較為直接,筆者認為無論片名與內容,前者都較出色。《All the President's Men》由羅拔烈福和德斯汀荷夫曼主演,中文譯名本來可以不加思索,但當時譯為《驚天大陰謀》,與電影相得益彰。

  電影譯名學問很多,萬變不離其宗──為了營銷。有機會再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