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影編劇行業有興趣的朋友常常問「如何入行」,根本未寫過劇本又不明白行業本質,電影人很難給予答案。讀完碩士編劇課程的同學多沒有問這個問題,有超過一半的畢業生「知難而退」,選擇別的崗位,其餘的不太擔心沒有機會入行,因為這行業求才若渴,就看你有沒有本領。外行人看這行業通常有偏差,以下幾點較為常見。
有人以為電影編劇是非常自由的工作,可以把自己創作的故事拍成電影,娛己娛人,又有收入,十分浪漫。其實編劇生活很忙碌,時常身不由己,日以繼夜地工作,而且故事大多不由自己決定,光是敲定故事大綱所花的心力,已不足為外人道,接着是不斷地修改和無數寂寞晚上的創作,才能完成劇本,接着是「跟場」拍攝。也有人以為編劇是天馬行空,坐着空想故事,不知道編劇要做大量資料搜集工夫,也要看很多電影和書籍,寫完劇本後,就幾乎成為某一個範疇的專家。
首次上編劇課的同學通常會問寫劇本的格式,以為懂格式便懂編劇。格式根本不重要,電影劇本(故事)的結構和戲劇原理才是重點,然而,有一些從業員都未必能充分掌握。電影編劇要做的是寫故事線(plot),故事線就是事件的安排,即創造不同的情節,情節往往由人物性格決定。所以編劇要對人性有深刻認識,於是,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的知識,幾乎缺一不可。
有一些人強調編劇必須多看電影,任何電影都要看才行。這只是必要條件之一,同樣重要的是多想,有點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有一種說法是,編劇要千方百計挑起觀眾的共鳴,否則就失敗。這不是「行家語」,創作人不能以受眾的感覺為起點,無論作家和編劇都必須先感動自己,然後才有可能感動別人。
近年的電影頒獎禮,見到贏得最佳編劇的同業都非常感慨,因為他們長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只得到微薄的薪酬,還聽盡冷言冷語,一朝成名歡喜之餘,難免「感懷身世」。編劇就是這樣,必須能抵得住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朝住理想前進。沒有心理準備的朋友,不宜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