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跨學科不是STEM教育的重點

時間:2018-01-12 03:15:58來源:大公網

  當坊間和業界提及STEM教育時,往往非常強調其跨學科性質。這也難怪,因STEM這個術語本身是由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的頭一個英文字母合併成,名正則言順,命名本身已反映這術語所強調的跨學科性質。

  但是,跨學科本身並沒說明任何教育內涵。具體些說,跨學科只是教學策略,而非任何具體教學內容的闡述和概括。海外尤其北美倡導者提出STEM的原因,是看到傳統教學分科過於涇渭分明,令學生在學習數理學科時只見眼前科目,未能融會貫通相關但不同的學科知識,從而提升解決現實存在、含科學科技元素的難題。然而,光是強調跨學科的教學設計,是遠遠不足以形成一個有效、具明確內涵指涉的教育措施。筆者甚至認為過多強調跨學科特性,而沒在具體教學內涵上加以界定,一來成為了香港學校STEM教育一個不能說是長處的特點;二來有導致師生忽略了學與教內容之嫌。

  跨學科的教學特點對香港基礎教育界來說並非新事。自2000年教改,跨學科的學與教模式在不同層面得到重視。我們一直有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學校在設計課程和跨學科協作學習時,就是從培養共通能力來考慮。另外,四個關鍵項目之一的「專題研習」,雖不一定是以跨學科方式進行,但總有些學習經歷是從跨學科角度設計,甚至從一個具體學科的層面來設計,如綜合科學、綜合人文科、通識教育科等單一學科,其課程大綱本身就有很強的跨學科特色。

  因此,筆者的觀點是:第一,當推動STEM教育時毋須過度強調跨學科性質,事實上對香港教育界來說,如何進行跨學科教學,無論是對教學活動設計,還是在課室內外的具體教學實施全不陌生!

  說白了,再強調這點,就顯得多此一舉;第二,當推動STEM教育時,要比現在更清晰地界定具體教學內容,不能說有了跨學科,那麼教學的內容就自動跨出來。到底有何具體的知識概念需學生掌握?

  到底想培養學生掌握哪些具跨學科特徵的能力?教學流程須經嚴謹設計,不能順其自然、教到哪是哪。

  關於第二點,其實自1998年以來實施的中一至中三級綜合科學科課程,就有很好的示範作用。那時還沒流行使用STEM、跨學科這類今天時髦的教育名詞,但當時的課程大綱已具備這些特徵,可謂有其實而無其名。初中綜合科學課程其實是將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傳統理科學科放在一個學科框架中教學。對初中生來說,習得一個綜合科學科總比三門獨立的理科學科學相對輕鬆。但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非唯一,甚至非最主要的課程宗旨,界定跨越三個傳統理科學科的宏觀科學教育理念更重要。

  參考該學科課程綱要的第八和第九頁,該科並非把三個學科的內容各自割裂而生搬硬套地放在一起,而是:「本課程內容雖環繞十五個主題編寫,但個別課題不應被視作獨立而毫無關連的知識。為幫助學生對周遭的世界獲得更全面而有系統的認識,在科學知識和概念的學習中,應着重不同概念間的相互關係;以反映出科學知識多樣化中的統一性。本課程是環繞三個關係緊密的範疇:物質、能量和生命組成;並以探究作為中心主題,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現實生活,對周遭的事物尋根究柢。」

  物質、能量和生命,這三個概念其實都可各自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科中提及,但整個課程是把這三個概念間的有機聯繫起來,同時把各自相關的下位概念、科學分析和實驗技能,界定和梳理得非常清晰,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在單一學科課程下的跨學科學習例子!」

  因此,筆者倡議不要只強調跨學科的特徵,更要研究如何融入到單一學科課程內,如初中綜合科學科一樣。只有在單一學科課程中才能做到以下兩點:第一,STEM教學內涵將更全面、更有條理地界定清楚,而非像現在般零碎片斷;第二,教學課時要規範化才有保障!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 鄧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