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AI走進醫療3/AI照肺生成功能影像輔助放射治療

時間:2025-11-26 05:01:50來源:大公报

  上圖:蔡璟與研究團隊合力開發LungRT Pro,技術已開始落地應用。下圖: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蔡璟教授介紹LungRT Pro,該系統能減低傳統造影輻射風險。\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AI生成圖片相信大家已不陌生,但AI若能在短時間內生成驗身時的功能掃描影像,比傳統掃描還能大幅減少輻射危害,你會否樂意嘗試?

  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蔡璟教授及其團隊,收集逾百名肺癌患者的電腦掃描影像以訓練人工智能模型,開發「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療輔助系統」(LungRT Pro),可以自動分析電腦掃描影像,毋須用上含輻射的造影劑即可生成肺部通氣及灌注功能影像,準確分辨肺部不同區域功能;在進行放射治療時,較傳統方式更能精確保護肺部高功能區域,降低放射性肺損傷風險。目前該技術已落地,並與多家醫院展開合作。\大公報記者 邱梓茵、湯嘉平

  肺部核心功能主要有二──通氣與灌注,即空氣在肺部的分布情況,以及血液供應狀態。蔡璟解釋,傳統檢查如吹氣式肺活量測試,僅能反映肺部整體功能,無法顯示功能分布及具體受損部位。因此,需專門的肺功能影像技術(SPECT)作進一步評估。

  SPECT雖精確度高,但在具體執行上存在諸多麻煩。蔡璟指出,此類檢查費用高昂,在香港一次收費介乎5000至15000元;且需吸入或注射含放射性同位素的標記物,會產生額外輻射風險,檢查時間亦頗長。對於需接受放射治療的癌症患者而言,這項檢查難成為常規項目。

  更精確保護肺部高功能區域

  為彌補現有技術的缺陷,蔡璟團隊研發LungRT Pro影像技術,於2019年收集了瑪麗醫院73例患者的資料,通過搭建三維注意力殘差神經網絡,從普通CT圖像中提取肺組織疏密、明暗變化等紋理特徵,並重構肺功能影像。團隊之後通過模型預訓練和微調階段選取84個樣本用於學習與交叉驗證,剩餘62個樣本用於測試,以評估模型效能。實驗證明,該技術與傳統基於顯影劑的核子醫學肺部造影有逾80%相似性。

  與傳統肺功能影像技術相比,蔡璟表示,AI肺功能影像技術具有三大優勢:其一成本效益高,僅需常規CT數據即可生成,大幅節省檢查開支;其二安全性佳,毋須額外使用造影劑,避免額外輻射,對患者更友好;其三效率突出,完全基於計算生成,毋須單獨安排掃描,大幅提升檢查時效。

  除了肺功能影像生成,LungRT Pro還能延伸應用於腫瘤放療。他舉例,放射療法中,理想情況是將肺部高功能區域的劑量盡可能地降低,對這些區域進行保護,不影響病人術後正常生活。「英國一位患腦癌的小提琴家,為在手術中保護自己演奏功能區域,在治療期間持續拉琴,啟動腦部相關功能區──這恰恰反映現時治療需求的變化。」蔡璟表示,在許多癌種的生存率已經很高的情況下,現時許多癌症治療關注已從「保生存率」轉為「保護身體功能」。

  技術縮小地區醫療資源差異

  問及技術發展進度,蔡璟透露,目前LungRT Pro的臨床合作正按部就班推進;其中,肺功能影像的合作已開展至少兩三年,因該環節不影響患者治療流程,技術落地相對順利,已與多家醫院「搭好橋樑」。至於放射治療計劃的臨床試驗則屬新啟動項目,現階段剛剛展開,為初起步項目。

  「AI加入醫療行業是勢不可擋的。我認為一方面AI可以幫助提升醫護效率,一方面能幫助縮小地區之間醫療資源的差異。」談及研究AI醫療的課題,蔡璟說:「AI改革影像診斷行業,這些事已經逐步將構思變成現實,我的感覺就是我們現在要做好準備,對未來的醫生做好培訓。事實上,我了解到我們現在很多的醫學院已經在做這件事情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