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何謂「粵劇中的粵語」?

時間:2018-01-05 03:15:56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官方和民間在「粵劇文化」可持續性的發展上不遺餘力

  「粵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是經過長年累月在民間演變而成的。早年,人民生活平淡,「睇大戲」(看粵劇)就成了大部分人的重要娛樂節目。

  經過歲月的洗禮,粵劇中的「術語」衍生了不少生動有趣、饒有意義的「俗語」和「歇後語」,成為「粵文化」的一部分。再者,「粵劇」本來是透過「官話」演繹的,及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群粵劇的資深從業員以「粵語」這個既美麗且更具普及性的方言取代了「戲棚官話」,就此開啟了「粵劇」新的一頁。「粵劇」與「粵語」的關係密不可分,不言而喻。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粵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粵語」在背後的推動力可不少哩。

  今季,《粵語解碼》選擇了以「粵劇中的粵語」為主題,所涉及的「粵語」大致分三類:

  1、「多」人用,但「不明所以」,如:撞板;爆棚;頂櫳;兜住;爆肚;煞科;斟介;啱線;唔咬弦;嘆慢板;大龍鳳;有板有眼;萬能老倌/通天老倌;合曬合尺;六國大封相;紅褲子出身。

  2、「有」人用,但「用時有誤」,如:打真軍;也文也武;包尾大幡。

  3、「少」人用,但「很有意思」,如:梅香;下欄人;油炸蟹;爛棉衲;紅鬚軍師;冇丑唔成戲;白鼻哥考試─陪考/聽丟架;棚尾拉箱─暗中走人;戲棚仔─快大;胭脂馬─難騎;大花面撟見眼淚─離行離列。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香港特區政府在推動「粵劇」的承傳和發展上不遺餘力,工作主要包括:

  開拓粵劇演出場地。

  推動粵劇教育。

  培育粵劇專才。

  促進粵港澳在粵劇文化上的交流。

  這一切均令「粵劇文化」得以有系統地保育及傳承下來。反觀,支援「粵劇」所用的「粵語」,除獲得民間零聲落索且「不到肉」的撐持外,政府並未對保存「粵文化」的精粹作出實質上的支援。筆者由衷希望社會各界人士在感受到香港官方和民間在「粵劇文化」可持續性的發展上所付出的努力的同時,亦對「粵語保育及傳承」這方面作出反思。

【「粵劇中的粵語」之一】

  香港資深出版人 梁振輝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