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修葺一新的沙魚涌
六十九歲的鄭彩娣在沙魚涌生活了六十八年,她是在香港大埔出生的,因母親是地下黨員的緣故,出生不到一歲便來到深圳生活,讀書、工作、結婚和生子,鄭彩娣都沒有離開過沙魚涌這個地方。
在鄭彩娣的記憶裏,母親到處都有親戚,日軍佔領期間,母親出去送信,遇到日本鬼子的搜查時,母親的「哥哥」、「姐姐」或者「嫂子」就會出現,長大後鄭彩娣才知道母親是曾生的通訊員。
紀念牆修建時,鄭彩娣的母親不希望將自己的名字刻上去,老人家認為,她做的事情沒有那麼重要。受母親的影響,鄭彩娣一直是村裏的婦聯主任,與街坊四鄰關係融洽。
鄭彩娣有兄妹九人,其中七人在香港,但是很少來往。用鄭彩娣的話說,她不喜歡香港,那裏的生活節奏和環境適應不了,有時因為家事不得不去,鄭彩娣也是當天就趕回,從沒在香港留宿過一晚。相比香港的車水馬龍,鄭彩娣更願意聽到沙魚涌隔壁女人早起的鍋碗瓢盆碰擊的聲音,更願意看到家裏的雞鴨往山上跑去的影子。
在鄭彩娣的眼中,沙魚涌是一個桃源,是一個略帶懷舊氣息的小村子,安寧古樸,雖不時的有些訪客前來,但來這裏的人多是為了尋找一份久違的寧靜和平淡,並沒有打擾到古村和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