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死亡不是一切」─悼念文學大師余光中/朱穗怡

時間:2017-12-18 03:15:58來源:大公網

  「死亡,你不是一切,因為我的柩車不朝那方向。當我啟程,樂隊長,敲響你全部龐沛的銅鼓,悍然擊鈸,金屬猝厲的掌聲。我要的是歡迎,不是送行的哀樂……」余光中生前在詩作《死亡,你不是一切》中表達出無懼死亡的坦蕩情懷和豪邁氣魄令人欽佩。這位享譽兩岸的文壇泰斗雖然已於近日離我們而去,其「五彩筆」也終於完成了璀璨的使命,但正如他所說「死亡不是一切」。其優美的詩句、幽默的筆觸、犀利的評論以及對故鄉、對民族、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都將長留人們心中。余光中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重要篇章,是華人文壇上一座屹立不倒的豐碑,世人對他的懷念和記憶將「像鐵軌一樣長」。

  余光中於1928年在南京出生,因為戰亂而於1949年遷居香港,隔年赴台。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是當代華文世界經典作家之一。從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開始,先後出版詩歌、散文、評論和翻譯著作五十多部,在海峽兩岸和香港出版的著作超過七十種。尤其一曲《鄉愁》膾炙人口,在兩岸引起強烈回響。

  梁實秋曾盛讚「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這絕非溢美之詞。一個人即使只在詩歌、散文、評論或翻譯等其中一個領域成就卓然,都是了不起的名家,但余光中在這四個領域皆展現不凡的文學才情,確是才華橫溢、學貫中西。而他的詩文作品更廣泛為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收錄。其中《鄉愁四韻》曾是香港中學語文課文,而散文作品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仍是現在不少中學老師指定給學生的課外閱讀書籍。

  香港社會對余光中並不陌生,不僅是因為讀書時曾學習過其詩作,更因為在余光中八十九年的人生歲月中,有十二年是在香港度過。余光中在散文《從母親到外遇》中寫道:「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他說,「香港是情人,因為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緣分,最後雖然分了手,卻不是為了爭端。初見她時,我才二十一歲,北顧茫茫,是大陸出來的流亡學生,一年後便東渡台灣。再見她時,我早已中年,成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

  1974年至1985年余光中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為香港文壇澆灌和培育新苗。據說,香港知名小說家西茜凰、王良和當年都曾受余光中指導。此外,安靜的校園和自由的學風也使那十一年成為他「後期」創作的盛歲,《沙田山居》、《吐露港上》便是在那時有感而發。余光中還和當時同在中文大學任教的一眾文壇好友結下深厚友誼,戲稱為「沙田幫」。因此有人笑說,「沙田」才是余光中的「情人」。

  余光中的大半生都在台灣度過,「從男友變成丈夫再變成父親,從青澀的講師變成滄桑的老教授,從投稿的『新秀』變成寫序的『前輩』」,因而他稱「台灣是妻子」,但他對祖國大陸的思念一刻也從未停止。他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着那一片后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他還說,「海峽雖然壯麗,卻像一柄無情的藍刀,把我的生命剖成兩半,無論我寫了多少懷鄉的詩,也難將傷口縫合。」這字裏行間澎湃激昂的故鄉情和民族魂感動了兩岸無數民眾,觸動了那些曾因兩岸隔絕而骨肉分離的人們的心弦。正是這份與生俱來的家國情懷,使這位素日溫文儒雅的文學大師在面對民進黨當局大搞「去中國化」時也「變身」為捍衛中華文化的勇敢鬥士,站在保護文言文的第一線,疾呼蔡英文政府懸崖勒馬。他說,不要為了五十年的政治,拋棄五千年的中國文化。

  余光中把大陸比喻為母親,足以體現他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情,以致他在三十八歲時便寫道:「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和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着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如今哲人已逝,終於睡在了「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不再有「鄉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